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含解析)
-1-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选修)试题2018.1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D.“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修身正己、自我节制的主张和要求,“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体现了君子正己的思想,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也体现了修身正己的思想,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观点,没有反映修身正己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也体现了君子正己才能使百姓跟从的思想,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和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要求学生对于孔子、王阳明等思想内容的熟练掌握,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2-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张载这四句话的理解,以及对宋代历史的了解情况。这四句话最能表现出儒者的襟怀,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为天地立心,是宋代学者希望通过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使天地生化万物的心显立起来,故A正确;为生民立命,是学者们希望通过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使生民的生活有所依循,从而得以护持生命,说明不了政府重视市民阶层,故B项不正确;为往圣继绝学,指的是学者们要续先秦儒家的学脉,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没有联系,故C项不正确;为万世开太平,是宋代学者“开出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并不是一种现实存在,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名师点睛】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至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的庄严,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理学中的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对个人品质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使儒家思想成为更加符合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防止人民反抗的理论工具。其中的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理轻法观念等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3.黄宗羲曾提出“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顾炎武也说过“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下列对他们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A.推祟先秦时期分封制度B.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统治C.反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D.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说明黄宗羲批判专制制度。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3-影响。故答案为D项。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在批判落后因素的同时,呈现出活跃的局面。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形成经世致用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端进行批判,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明清之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4.古代某位书法家为纪念抗击叛军牺牲的兄弟和侄子,起草祭文时感情激昂悲愤,“气粗而字险”“气郁而字敛”,墨妙通神,情切意真。下列符合此文意的书法作品是A.B.C.D.【答案】A【解析】-4-【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号称天下第二行书,其起草祭文时感情激昂悲愤,字如心声,“气粗而字险”、“气郁而字敛”恰好描述了当时悲痛的思想感情,故A项正确。B项为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与材料不符,故错误。C项为草书,与材料不符,故错误。D项为小篆,与材料不符,故错误。5.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答案】A【解析】据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A项正确;小说并不是明朝社会文化的主流,故B项错误;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故D项错误。故选A。6.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答案】D【解析】解题时首先判断“子学时代”的具体时期,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子学时代”可知指的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故D项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均在秦朝建立形成,故AC项排除;“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5-项排除。【点晴】解题关键是从“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入手,然后联系百家争鸣进行分析理解即可。7.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䜣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䜣的这一认识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答案】D【解析】固化是指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不变的看法。结合材料,奕䜣强调的是要主动求变,承认西学的先进,但同时要以中学为本,即“中体西用”思想,故A、B项错误。西学东渐早在鸦片战争时期,甚至更早的西方来华传教士中就已经开始了。例如魏源、林则徐,都是较早对西方进行主动研究的,故C项错误。奕䜣的这一认识一方面使近代中国人更加愿意接受西学,但另一方面,这一认识是“中体西用”思想的表现,即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无视其社会制度,这在某种意义上又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因此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故D项正确。8.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著名的“权生于智”的思想指出:“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应该让有智慧的人掌握国家权力B.认为兴民权的前提是开民智C.中国长期处于专制民主意识匮乏D.认识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权生于智,民智是实现民权的前提和基础,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权生于智,不等于应该让有智慧的人掌握国家权力,且有智慧的人不一定具备管理国家的能力,故BD项正确,A项错误,故排除BD,A项符合设问。由-6-于中国长期处于专制统治时期,民主意识匮乏,故梁启超认为应该广民智,倡导民主权利,故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9.孙中山曾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美各国以独立,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是A.“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B.“君主专制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C.“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D.“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选项可知,A项属于民族主义的内容,与设问不符,故错误。由“君主专制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可知孙中山反对君主专制政体,认为自由国民不能忍受君主专制政体,这是民权主义的体现,故B项正确。CD项属于民生主义的内容,与设问不符,故错误。【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材料内涵和紧扣设问要求“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是”,二是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0.“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可以判断出这场改革是新文化运动,A项是维新思潮;B项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C项主要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故本题答案选D项。-7-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意义【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及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高考多利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对新文化运动特点、影响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考查。复习备考时,一是要特别重视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五四运动前后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特点等方面的理解认识;二是分析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11.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而1919年学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相关运动,则转为先救国后救人了。这种转变表明A.民族意识日益增强B.社会矛盾发生改变C.民族经济迅速发展D.十月革命影响扩大【答案】A【解析】“1919年学生运动”指五四运动,“先救国后救人”反映了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说明当时民族意识日益增强,故A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没有发生改变,故B错误;当时民族经济只是“短暂春天”,不是迅速发展,且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与“先救国后救人”无关,故C错误;十月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与五四运动时期“先救国后救人”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A。12.但丁在《神曲》中说:“造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两个太阳,分别照明两条路径,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但现在)一个太阳把另一个熄灭,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罗马以法律精神造福世界B.两条路径代指政权和教权C.但丁抨击尘世生活的腐败D.文艺复兴照亮了两条路径【答案】B【解析】由“分别照
本文标题: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修,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0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