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到:“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父系家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皇帝制度【答案】C【解析】“封建”是指分封和建邦,属于分封制,故C正确;A属于原始社会制度;A属于首领传承制度;D是秦朝设立。2.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妻妾一般称谓妻(正室)A三哥(20岁),B四哥(14岁)妾一(侧室)C大哥(25岁)妾二(侧室)D二哥(22岁)A.AB.BC.C-2-D.D【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详解】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既正妻的长子拥有继承权,故A项正确。BCD排除。【点睛】通过宗法制西周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3.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赵佗、任嚣A.定期朝觐秦始皇B.主要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C.按受秦始皇任命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可知赵佗、任嚣是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任职。分封制下地方诸侯要定期朝见周天子,秦废除了分封制,故排除A;郡尉掌管兵事不负责财政,排除B项;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是中央丞相的职责,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C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4.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3-D.清朝军机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汉初戒于“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但“有心裁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这些诸侯国的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A、C、D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均可排除。故选B。考点: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点评: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其结果导致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削弱,无力与中央相抗衡,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5.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为了解决地方上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制度的现象而采取的削弱诸侯国的措施,这种推恩令的做法削弱了地方上势力的实力,并且汉代的地方豪强是在东汉末才出现的。C项与西汉的史实不符合,与材料内容也不相符合。D项明显错误,故答案选择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6.下列按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排列正确的是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部C.中书省→六部→门下省→尚书省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比较简单。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故选D。其他各项均错误。考点:三省六部制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三省的职责以及它们的运作关系。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相互配合,大权把握在皇帝手中。此外唐朝实行的科举制也需要把握。7.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看,讨论的是节度使制度。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出现了行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各道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这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问题,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属于君主专制范畴;C、D选项与材料无关。点睛:回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材料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的含义,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整句话的含义,但是可以从关键词入手。唐代“藩臣”和“王臣”之间的问题体现在中央集权问题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本题讨论的内容就是藩镇割据问题。8.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它负责管理A.起草政令B.审核政令C.全国军事D.行政事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时代的-5-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负责管理行政事务。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名师点睛】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的主要内容有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以至于到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与此类似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代实行行省制等也是考试的重点。9.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恩荫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相关制度演变脉络的把握。由材料关键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汉代以来察举制度演变,衍生出了比较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名师点睛】关于中国的选官制度,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宏观方面来说,即从世官制度,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再到当今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从微观方面来看,要注意挖掘细小的知识点,注意古代中国三大选官制度的联系与区别,诸如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九品中正制等,要做到灵活运用。要明确“九品中正制是由察举制衍生出来的”。从“举孝廉”到“偏重于门第”,这是一种退步,本质上体现出“世官制度”的回潮。10.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A.荐举制B.封邦建国制-6-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意思是:优秀的人可以通过某种制度参与政权,更替阶级成分,不会存在特权阶级。这表明,此种制度可以使下层人进入上层社会,打破了贵族特权的仕途垄断。而只有科举制以考试选拔人才,庶族子弟、寒门子弟皆可参加,依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冲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不会存在特权阶级,故选C。荐举制受地方实权派操纵,具有半封闭的特征,难以保证“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排除A;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C;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而非选官制度,排除D。11.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独特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最能体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A.天坛B.太庙C.颐和园D.太和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文史知识。古代中国的建筑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建筑文化。如四合院、宫殿、寺塔等。本题考查建筑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往往与皇家建筑密切相关。A项是皇帝祭天的地方,体现天人感应,与此制度本身关联不大。B项是皇家宗庙,供奉列祖列宗,这个普通百姓家也有家庙。C项是皇家园林,风景优美,与中央集权制无关。D项俗称“金銮殿”,是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的地方,地位很高,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殿内的铜鼎、嘉量是皇权的象征。故选D项。-7-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太和殿建筑特点12.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答案】D【解析】【详解】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符合材料主旨,故D正确。1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分封制B.三省六部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很容易导致诸侯混战的局面,排除;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B项是C项的一个表现,排除B、C;D项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有助于维持长期的文明统一的局面,故选D。14.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通判负责监督B.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D.知州管理地方行政【答案】B-8-【解析】参知政事不是监察机构,不能行使地方监察权,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通判的职能就是负责监督,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枢密使的设置是加强君权的产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知州是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所以可以管理地方行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5.《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B.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行中书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D项符合题意;行省制下,中央并不直接控制地方行政,排除A项;B项没有体现中央集权,排除;“多渠道、多层次管理”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C项。16.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逐渐取得了更多的席位。他们采取的方式是A.议会改革B.暴力革命C.政变D.控制国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9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以及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谋取参政权所进行的积极斗争,都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议会选举制的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通过,扩大了选举的范围和降低了选举的财产限制。所以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取得更多的席位主要是通过议会改革的方式,故选A项。BCD项叙述不正确。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9-17.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这段话较为全面的理解是①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②德意志确立起了资产阶级代议制③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仍然是封建国家④德意志帝国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军事专制
本文标题: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13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