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1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60分)1.下列表示纯合体的基因型是A.aabbB.AABbC.AAbbCcD.yyrrHh2.将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逐代自交3次,在F3中杂合子占总数的A.1/8B.7/8C.1/16D.9/163.用两个圆形南瓜做杂交实验,子一代均为扁盘状南瓜。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三者的比例为9∶6∶1,现用一扁盘状南瓜做测交实验,则其子代中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的比例不可能为A.1∶0∶1B.1∶1∶0C.1∶0∶0D.1∶2∶14.一对正常夫妇,双方都有耳垂,结婚后生了一个白化、无耳垂(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孩子,若这对夫妇再生一儿子,为有耳垂、肤色正常的概率多大()A.3/8B.9/32C.3/16D.9/165.某种生物甲植株的基因型是YyRr,甲与乙植株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他们的杂交后代表现型比值是3:3:1:1,则乙的基因型是()A.yyRrB.YyrrC.YyRRD.Yyrr或yyRr6.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在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引起孟德尔发现问题的现象是()A.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B.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为3:1C.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D.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7.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下列不属于该假说内容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杂种F1自交后代会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C.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个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8.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面是两组杂交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①紫花×紫花→301株紫花+110株白花②紫花×白花→紫花A.紫花是显性性状B.①组亲代紫花植株为纯合子C.白花是显性性状D.②组子代紫花植株为纯合子9.现有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和玉米种子,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2.两种作物分别间行种植,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田地和玉米田地中F1的显隐性状的比例分别为A.5:l、5:lB.8:1、8:1C.6:1、9:1D.5:l、8:110.下面对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A.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1/4的细胞质B.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C.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父方和母方各提供一半D.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11.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②F2表现型的比例③F1测交后代类型的比例④F1表现型的比例⑤F2基因型的比例2A.②④B.①③C.④⑤D.②③12.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作亲本进行杂交,对后代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YyRr×yyRrB.YYRr×yyRrC.YyRr×yyRRD.YyRr×Yyrr13.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狗的长毛和卷毛B玉米雄花顶生雌花腋生C人的有足弓和扁平足D棉花的细绒和长绒14.下列图为某动物的减数分裂过程示意图,其中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是()A.AB.BC.CD.D15.如欲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可选用的材料最好是()A.成年小鼠睾丸B.成熟花粉粒C.蝗虫卵巢D.马蛔虫受精卵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卵细胞中有5对B.不是每个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都形成四个成熟的生殖细胞C.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D.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17.下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高等动物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中都有同源染色体B.卵巢中不可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C.这个生物一定是雌性D.丙的子细胞是精细胞18.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A.同源染色体联会B.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C.有纺锤体形成D.着丝点分开19.人的卵原细胞中有46个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3姐妹染色单体、DNA分子的数目依次为A.23对、46个、92个B.46对、46个、92个C.23对、92个、92个D.46对、23个、46个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的DNA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B.一个2N=4的精原细胞最多产生4个2种精细胞C.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D.含X的卵细胞﹕含Y的卵细胞=1﹕121.下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B.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4条染色体C.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D.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2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二代中性状重组类型个体占总数的()A3/8B.3/8或5/8C.5/8D.1/162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我国的古代谚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螳螂大量捕食蝉,降低了蝉种群的丰富度B.黄雀和螳螂构成一条食物链,黄雀处于第二营养级C.可以通过样方法来调查黄雀的种群密度D.螳螂与蝉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24.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B.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25.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A.莴苣在适宜光波长下能萌发生长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植食性动物提供信息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26.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4B.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C.①表示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28.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森林群落中仅大部分山毛榉和五针松被砍伐,降低了群落丰富度C.生产者(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不能直接来自分解者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9.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D.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3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结构范畴的是()A.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水分、阳光、空气D.生产者的能量流入消费者3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B.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C.某校园的草坪群落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D.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一定越多32.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A.光照强度B.食物种类C.湿度D.温度3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是单项递减的,传递效率是10%----20%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C.高山植物群落因海拔高度而呈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水生群落因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而分层3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是其种群密度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样方法调查得到的是某种群密度的估计值D.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都是标志重捕法35.下列关于种群的持征和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均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B.种群密度越大的种群,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越大C.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为零D.呈“J”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大小与种群密度无关36.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5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在丁的模型中处于图形底部的是幼年个体C.丙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研究能量流动可以使得能量得到最有效地利用37.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吸取培养液直接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相应位置即可B.血细胞计数板使用结束后,用清水冲洗、晾干C.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静置几分钟后再吸取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后再盖上盖玻片38.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A.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D.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39.某种植物病毒M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靑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B.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C.靑蛙与病毒M是寄生关系D.水稻与病毒M是互利共生关系40.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③着丝点在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不变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二次分裂的末期。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⑤D.⑥⑦6二、非选择题41.(18分,每空2分)小麦的毛颖和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由B、b基因控制),抗锈和感锈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由R、r基因控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以纯种毛颖感锈(甲)和纯种光颖抗锈(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丙)。再用F1与丁进行杂交,F2有四种表现型,对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作出的统计结果如下图:(1)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和。(2)丁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3)F1形成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_________。产生这几种配子的原因是: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_______,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_________。(4)F2中基因型为bbRR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5)F2中的重组类型占全部F2代的______________。(6)写出F2中抗锈类型的基因型及比例:______________。42.(13分,每空1分)图1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甲、乙、丙是该动物体内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1)由图________可知该生物个体的性别为________性。在器官中可以看见这三种细胞。图甲细胞处于分裂期.(2)图1中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线、虚线),其中GH段为___________(写出分裂方式和时期)。CE段四分体数量为。(3)图1中EF段变化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丙图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乙图是分裂期(5)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________条,743.(9分,每空1分)下图是经历过大火之后恢复的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其中的①〜④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生态系统经历了演替。图中的A和B在生态系统中的成
本文标题: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1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