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形成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1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形成性检测历史试卷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第Ⅰ卷本卷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德刚所谓的“封建”阶段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因此A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虽然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可排除B;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C不合史实;“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不合史实。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2.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215郡2汉文帝十六年前164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权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项。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D项。3.“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应为: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从“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可以得出这一选官制度消除了贵族和寒门3阶层的界限,结合所学知识,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维护贵族利益的制度;B选项和C选项都不具备这一功能。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引文的大意是: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由此可以看出:秦末农民起义和西汉“七国之乱”,与郡县制无关。“秦制之得亦明矣”则肯定了秦朝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无关,仅是材料表达的部分意思,不够全面,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是由于汉初实行分封制,而材料论述的是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排除。5.南宋何澹《龙泉县志》:“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其中一号龙渊。”龙泉原名龙渊,因剑而得名,唐时因避高祖李渊讳,改名龙泉。改名体现了A.维护皇权的独尊B.借皇帝名号宣传C.宗法观念的影响D.神化皇权的需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古代皇帝制度下,为显示皇权的独尊地位,凡是与皇帝的名字一样的字,都要改用其他的字,这就形成了避讳制度,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46.下面信息概述了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这应该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据材料门阀政治基本解除,文官地位超过武将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集权的史实,故C项正确。汉朝没有重文轻武的史实,故A项错误。唐朝是门阀政治盛行,故B项错误。清朝没有宰相,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集权7.“(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反映了在古希腊A.因为商业平等,所以政治平等B.经济活动深刻影响了政治理念C.商品交换源于自由平等D.没有商业贸易,就没有自由平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指出:“(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说明古希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故选B。A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说法错误,商品交换应该源于需要;D项绝对化了。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5【名师点睛】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希腊地理环境: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这为其通向外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8.梭伦这一法令,“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这一法令”是指A.改革选举制B.废除债务奴隶制C.建立陪审法庭D.实行财产等级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梭伦改革”、“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等,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知识点,不难判断出,这项措施即“解负令”。解负令有利于使债务奴隶等逐渐恢复为雅典“公民”,从而壮大公民集体,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索伦改革9.恩格斯说,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据此判断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重要标志是A.城邦制度B.梭伦改革C.克利斯提尼改革D.伯利克里改革【答案】C【解析】6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可知B项符合题意。克利斯提尼通过改革按地区来划分部落。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10.《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C.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D.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可知,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的局面被打破,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奴隶没有公民权,不可能参与立法,排除A。《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随着罗马社会的发展,罗马法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睛: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以后凡公民大会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1.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彰显理性精神B.主张重罪轻罚C.强调道德教化D.维护贵族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即法律重视证据,任何人不能因7没有违法依据而受到惩罚,反映了罗马法的理性精神,故A正确;“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只是一个假设性说法,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轻罚,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道德教化问题,排除C项;D项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材料中未包含有关信息,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联系所学罗马法的特点分析解答。12.“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说明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内容进行了革新,故B项正确;“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万民法继续公民法的主要是一些原则、思想,更多地是吸收了其他各民族和地中海地区的一些法律规范,故A项错误;“万民法……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这些内容的调整从侧面证明了公民法没有“忽略”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故C项错误;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从适用范围、内容侧重点、存在时期等方面都不相同,所以公民法不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13.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局面,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独裁。这里的“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分别是指:A.詹姆士一世、克伦威尔B.查理一世、克伦威尔C.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D.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答案】B【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独裁”说明光荣革命前英国封建君主专制是查理一世,而革命之后克伦威尔却不顾议会反对建立起军事独裁政权,故本题选择B。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光荣革命。14.1689年2月,英国议会申明詹姆士于1688年12月11日逃离伦敦时就已经自动放弃王位,因此目前王位空缺,议会召开会议决定立詹姆士的女儿玛丽为女王。该会议主要的影响是A.英国政党制度开始形成B.改变了国王的权力来源C.责任内阁政治制度建立D.处死了英国的封建君主【答案】B【解析】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国王不再是世袭,而是由议会决定,体现出国王权力的来源发生了变化,故B正确;A是15世纪形成;C是18世纪初期;D是资产阶级革命中。15.美国宪法规定:联邦参议员每州两名,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每州的选举人团间接选举产生;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同意后,再由总统任命产生。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实践三权分立的政治理想B.构建民主共和的政治框架C.为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D.防止联邦政府权力专制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中对联邦参议员、总统、最髙法院机构的选举的规定是为了为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维护民主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信息,而是强调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排除A。构建民主共和的政治框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强调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排除B。D项只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不仅强9调联邦政府,还包括议员选举、法院等内容,排除。1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两院议员除犯叛国罪、重罪以及扰乱治安罪外,在出席各院会议及往返各院途中,有不受逮捕之特权。”制定这一条款的目的是A.保护立法权力免于外界干预B.统计共和党、民主党的党员人数C.控制美国参众两院议员的犯罪行为D.推行针对议员的政治特权优待政策【答
本文标题: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形成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1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