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医学免疫学培训课件-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对某些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亦称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anaphylaxis),由特异性IgE介导再次接触变应原后产生发生快,消退亦快。通常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而不发生严重组织损伤。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一.参与成分(一)变应原及其特征概念:能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常见变应原:吸入性食物药物环境因素:卫生假说(二)IgE及受体:1.IgE: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对变应原易产生IgE型抗体应答的超敏患者,称为特应性个体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粘膜下淋巴组织中B细胞产生。正常人含量水平低。IgEFc段可结合肥大/嗜碱粒细胞表面IgEFc受体(FcεRⅠ)。IL-4:变应原特异性CD4+Th2细胞产生,Ig类别转换因子,IgE的产生依赖于IL-4。2.IgE受体:FcεRⅠ:高亲和力受体,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FcεRⅡ/CD23:低亲和力受体,表达于B、Mφ、DC等,可参与调节机体IgE产生。(三)肥大、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分布于粘膜上皮和皮下结缔组织嗜碱性粒细胞:分布于外周血中两类细胞表面均表达FcεRⅠ,胞质内含有相似的嗜碱性颗粒,颗粒内含生物活性介质(肝素、白三烯、组胺)嗜酸性粒细胞:分布于粘膜下结缔组织,激活后表达FcεRⅠ,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阳离子蛋白、PAF、LTs)MastCellandbasophilAntigenIgEFcReceptor二.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变应原→机体→特异性B细胞→IgE→Fc段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2.激发阶段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与IgE抗体结合→FcεRI交联成复合物→γ链ITAM磷酸化→酪氨酸激酶活化→诱导靶细胞脱颗粒、释放及合成生物活性物质。IgE介导肥大细胞活化Restmastcell5minafteractivation60minsafteractivation3.释放的活性介质预储备介质:组胺及激肽酶原;引起即刻(或速发相)反应新合成介质:白三烯(LTC4、LTD4、LTE4)、PGD2、PAF、细胞因子如IL-4;引起晚期(迟缓相)反应作用: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嗜酸性粒细胞趋化4.效应阶段即刻/早期反应:数秒内发生,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组胺、PG引起,表现为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晚期反应:变应原刺激后6-12小时发生,持续数天,由新合成介质如LTs、PAF引起。以炎症细胞浸润为主。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全身过敏性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血清过敏性休克:抗毒素血清2.局部过敏性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症、特应性皮炎、血管性水肿四.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1.变应原检测:皮肤试验2.远离过敏原3.脱敏疗法: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必须使用者;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分期分批脱敏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难以避免接触到过敏原;小剂量、长间隔、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诱导产生IgG,降低IgE应答。4.药物防治: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阿司匹林、色甘酸钠、肾上腺素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抗组胺药竞争结合组胺受体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维生素C、钙剂等解除平滑肌痉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特点:•由IgG和IgM抗体介导,•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参与,•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无个体差异及遗传背景一.发生机制1.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表面抗原:同种异型Ag:ABOAg、HLAAg、RhAg共同Ag: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心脏瓣膜、关节组织改变的自身Ag与自身组织细胞结合的药物抗原表位或Ag-Ab复合物2.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IgG/IgM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疾病输血反应:ABO血型不合;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表面成分改变而导致产生抗红细胞自身抗体;新生儿溶血症:过敏性紫癜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半抗原-载体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抗基底膜自身抗体Graves病(甲亢):针对TSH受体的自身抗体引起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垂体甲状腺滤泡甲状腺激素正常情况Graves病人甲状腺激素调节性产生甲状腺激素不受调节地过度性产生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由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沉积引起。•补体、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参与。•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一.发生机制(一)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未能及时清除组织局部易沉积量过大补体障碍吞噬细胞障碍局部血管高压与涡流血管通透性增加不同大小免疫复合物的特性(二)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补体的作用:C3a、C5a活化肥大细胞及趋化中性粒细胞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中性粒细胞的作用:释放溶酶体酶水解血管及局部组织血小板的作用:促进血栓形成,局部出血、坏死二.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实验性局部Ⅲ型超敏反应,注射局部红肿、出血、坏死。类Arthus反应:可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2.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时,抗毒素抗体已产生而抗毒素尚未完全排除,形成免疫复合物。具有自限性,停止注射抗毒素后可自行消退。类风湿性关节炎:由于感染使体内产生变性的Ig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的IgG的IgM型抗体(类风湿因子,RF)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T细胞介导,抗体不参与。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发生较慢,通常在机体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后24-72小时方出现炎症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一)抗原与相关细胞抗原(胞内菌、病毒、寄生虫、异体组织细胞及吸附于细胞上的半抗原等)→APC→抗原肽:MHCⅠ/MHCⅡ→CD8+/CD4+T细胞活化→增殖,产生效应,形成记忆细胞(二)效应Tcell引起的炎症反应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效应细胞释放细胞因子(IFN-γ、TNF-α、IL-3、GM-CSF等),产生以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免疫损伤效应。CD8+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介质直接杀伤或通过Fas-FasL诱导靶细胞凋亡。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疾病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核、麻风接触性皮炎:油漆、染料、化妆品等,半抗原-载体接触性皮炎麻风病人三.Ⅳ型超敏反应的皮试检测:检测机体细胞免疫针对某抗原是否有致敏的T细胞及其应答强度。结核菌素试验(PPD)•四型超敏反应的比较特点I型速发型;II型细胞毒型III型免疫复合物型IV型迟发型免疫类型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发生时间数秒~30分;(迟发相6-12h)数小时数小时24-48小时参与成分IgE;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IgG,IgM;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IgG,IgM补体;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细胞因子代表性疾病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消化道过敏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免疫血液病、甲亢;类风湿关节炎、SLE;血清病;接触性皮炎,传染免疫;移植排斥反应各型超敏反应的关系•有些超敏反应性疾病可由多种免疫损伤机制引起,同一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反应。•典型例子:青霉素–它可引起I型过敏性休克–结合于血细胞表面可引起Ⅱ型反应–如与血清蛋白质结合可能出现Ⅲ型反应–而青霉素油膏局部应用可引起Ⅳ型反应。
本文标题:医学免疫学培训课件-超敏反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