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
-1-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题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洪武五年(1372)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A.民为贵,君为轻B.克己复礼C.仁义、王道D.仁政【答案】A【解析】【详解】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不符合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需要,A正确。B是孔子思想主张。C是荀子思想主张。仁政思想不会触怒朱元璋,D错误。2.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宗法观念与少数民族政权不协调-2-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答案】C【解析】“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说明儒家的伦理纲常有助于社会统治的需要,C正确;A和B不符合材料主旨含义,排除;D中属于思想冲击,不符合事实。3.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权利的失控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C.商品经济的发展D.民主思想的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介绍了唐代和宋代女性穿着的差异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程朱理学的盛行对妇女的限制增多,在服饰上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此无关;C选项时间不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在明朝;D选项错误,此时思想盛行的是程朱理学。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材料反映出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成为正统思想C.中国佛教取代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D.佛教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本土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3-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D项正确;佛教与儒家思想并不是逐渐趋同,排除A;中国古代正统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故B项和C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5.在反思满清何以取代朱明的时候,顾炎武对清代以前的传统思想观念给国民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体现了一名思想家的历史“自觉”。这种“自觉”表现在A.忠君恤民,保家卫国的天下情怀B.反对苛政,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C.兼济天下,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D.强化理学,舍生取义的儒者风范【答案】C【解析】【详解】顾炎武的自觉表现在“提出了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根据所学,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对传统的空疏的学风提出批判,主张知识分子应该服务现实,知识应该于社会有用,故C项正确。忠君恤民,保家卫国不符合顾炎武思想,A错误。仁政是孔孟思想主张,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舍生取义属于受到理学思想影响精神,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6.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被人称作“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自称“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下列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③“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④批判礼教的虚伪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4-【详解】“愤激过甚”“不信道,不信仙释”说明是离经叛道思想的李贽,李贽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反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倡导“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同时批判礼教虚伪,②③④正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思想,①排除,选择D项正确。【点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有了早期的民主思想,主张反对君主专制,但是并不但对君主制,学生应该准确的把握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内涵,与此相关的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也需要掌握。7.《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社会方案的经济根源是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C.黄宗羲等缺乏理论研究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明清之际,东南地区出现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专制力量强大,只形成了十分微弱的萌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这些思想家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和传统思想的束缚是一部分原因,但文化并不在变革中占主导位置,故BD项错误。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这是其阶级局限性,黄宗羲等缺乏理论研究不是材料中现象根源,故C项错误。【点睛】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根源只能是因为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经济的反映,所以要从经济的角度来去理解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8.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5-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反映了在明末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市民阶层的基本认识,故选A;世俗化不是明末儒学的主流,明末儒学的主流应是理学思想,故排除B;C只说到了题干的部分内容,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题干说的是儒学思想而不是市民文学,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9.以下是某一学派对法律本质的论述:“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这一学派是A.智者学派B.苏格拉底学派C.启蒙思想家D.自然哲学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可以看出此观点强调在社会观方面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应强求一致。与智者学派普罗他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一致,故正确答案为A。B、C、D与材料信息不符合。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智者运动·人是万物的尺度。10.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A.古希腊哲学家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界的兴趣B.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C.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研究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发展无益D.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界【答案】B【解析】略-6-11.古希腊智者学派喜欢通过修辞学和公开演说来感染民众,让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得最杰出。这客观上反映了A.参与政治生活是当时雅典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B.智者学派生活困苦,通过这种手段多收取学费以维持生活C.智者学派主要由文学修养较高的教师组成D.智者学派的哲学思想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答案】A【解析】【详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喜欢通过修辞学和公开演说来感染民众,让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得最杰出”,这说明古代希腊公民重视政治生活,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智者学派生活困苦,故B项错误;CD本身正确,但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错误。12.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先秦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其建议。这种差异的直接原因是A.由地理环境决定B.与两者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关C.由社会性质决定D.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答案】D【解析】古希腊与中国古代政客所采取的措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与很多因素有关,但是最根本的是与政治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使得政治上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是主要差异之一,但是并不是最主要的;B选项错误,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之分;C选项说法错误,两者都是奴隶制社会。13.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A.违背传统基督教神学观念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C.宣传无神论的思想-7-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关键信息“1497年”、“主要原因”,可以判断题干所罗列的物品应是体现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宗教神权的象征,表达的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违背传统基督教神学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中现象并不会导致社会奢侈成风,B错误。文艺复兴时期并不是宣传无神论思想,C错误。D项民主自由应属于启蒙运动的主张,皆排除。14.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B.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D.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答案】B【解析】“不再完全封闭”等字眼反映了人类对束缚的摆脱和对自由的向往,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而非启蒙没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而非新宗教理念,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仍然是专制统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5.卢梭指出:“公共的力量,必须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工作机关来使力量集中,并使其在公共意志指导下开始工作,以成为国家与主权间一种交通工具。”该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A.政府应充当人民的公仆B.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C.公共意志即为国家法律D.按照社会契约成立政府【答案】D【解析】【详解】由“公共的力量,必须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工作机关来使力量集中,并使其在公共意志指导下开始工作,以成为国家与主权间的一种交通工具”结合所学可知其体现的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故D项正确;A项错误,与“并使其在公共意志指导下开始工作,以成为国家-8-与主权间的一种交通工具”不符;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民是国家权力主体信息,B错误。公共意志应该是政府和人民的约定,不是国家法律,C错误。16.恩格斯说:“十八世纪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A.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影响深
本文标题: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4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