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检测试题(含解析)
-1-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检测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题2分,计100分)1.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A.中央集权的产物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C.皇权的产物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不是中央集权的产物,故A错误。两者都为巩固统治而实行,故B正确。西周没有皇帝,故无所谓皇权的产物,故C排除。西周分封制对象不限于分封同姓诸侯王,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2-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3.《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鼎”在当时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中原,实际上是想取代周天子,因此反映了王权衰弱,分封制破坏,答案选C。考点:分封制点评:从高考考点分布看,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部分主要集中考查分封制、郡县制等内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命题的重点4.“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下列举措实践了贾谊这一主张的是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B.汉景帝制定削藩策C.汉武帝实行“推恩令”D.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答案】C【解析】“众建诸侯”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而非秦始皇推行郡县制、-3-汉景帝制定削藩策、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等选项,因为“推恩令”就是众建诸侯,把王国变成候国,从而解决了王国问题,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5.秦的制度对西汉有很大影响,史称“汉承秦制”。这种继承性主要表现在A.沿用了郡县制B.发展了军功爵制C.继承了封国制D.强化了什伍连坐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其中汉朝继续推行秦朝的郡县制,A项正确。汉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和征辟制,排除B。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汉朝重新恢复分封制,排除C。秦朝强化了什伍连坐制,汉朝不是,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6.在公元前213年的一天,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踩死了一位农家小孩子后扬长而去,为此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小孩的父母应该A.找御史大夫B.直接找皇帝C.找丞相D.找这位官吏的上一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中“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吓踩死了一位农民的看家狗后扬长而去,为此狗的主人想告这位官吏”中主要是司法方面的,说明应该有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故A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秦朝期政治制度·三公九卿7.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行“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4-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答案】C【解析】秦朝修建咸阳,让咸阳宫居中,而咸阳宫象征着王权,即君权,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把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中央集权两者合二为一,故C项正确。8.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A.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B.君主专制统治需要C.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人品不正,没有体现一个臣子应有的人格价值D.教育朝廷大臣学会做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魏征生前以敢于直谏著称,竭诚辅佐皇帝,受到唐太宗的高度赏识;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危及君主的统治,故又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需要。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9.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于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①新疆-5-②西藏③广东④黑龙江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①③②④D.③④①②【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新疆在西汉,西藏在元代,广东在秦朝,黑龙江在唐代归属中央政权,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排除ACD。【点睛】识记重要历史事件,了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本题包含的历史事件有西域都护、驻藏大臣、南海郡和黑水都督府等。10.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延续未改。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在于A.相权的一分为三B.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C.皇权的至高无上D.权力的制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通过分工,有效地实现了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离,故选B。考点:三省六部制。点评:关于三省六部制,还可以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还可-6-以和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进行比较,但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三权分立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1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度B.分封制C.刺史制度D.郡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这符合西汉初期郡国并行的分布状态。故选A。B项错误,西汉初年,并未完全实行分封制;C项错误,刺史制度是地方监察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实行;D项错误,西汉初期并未完全实行郡县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12.《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可以知,A中明太祖时,废中书省,权归六部,尽管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但没有说明其职责,故A错;C只是说仁宗时内阁有了票拟权,并没有说内阁大臣变成宰相,C错;材料中根本没有涉及内阁和六部的关系,D不符合材料;而成祖时,“简翰林院官直文渊阁,参与机务。”故B项符合。【考点定位】必修一※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朝内阁制。13.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之为“陛下”。“陛”本来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7-臣民常常不能对皇帝直接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B.专制皇权不容逾越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中的“臣民常常不能对皇帝直接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可知君主权力、地位的至高无上和独尊的特权,导致了陛下引申成为专用名词,B项正确。A项中的“等级”森严,C项中的“机关权力分化,”D项中的“神授”都与本题题意无关。【点睛】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中心是服务皇帝,维护皇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许多政治智慧和典故来自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并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和民族个性。14.明朝初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王位即为明成祖,欲请方孝孺为其草拟即位诏书,成祖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此朕家事”。相传方孝孺后被诛十族。明成祖的话揭示了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制度A.世袭制B.宗法制C.君主专制制度D.家天下的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从朱棣夺位,对于坚持正统继承的反对者,强调“此朕家事”,不惜大肆杀戮,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A项无法反映君臣的斗争,B项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崩溃,C项无关方孝孺的立场和冲突。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点睛】“此朕家事”反映中国古代“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清时期空前发展,体-8-现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15.《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答案】D【解析】【详解】从吏部长官对张居正恭恭敬敬的态度“恂恂若属吏”和官吏对其命令认真执行“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到其死后,削官夺赐“以罪状示天下”,可知作为“内阁首辅”荣辱兴衰由皇帝决断,故D项正确。题中没有“宦官”什么事,A项错误,B、C项所说与明代史实不符,不正确。【点睛】在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确,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体现了内阁是专门服务君主专制的政治机构。16.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B.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的政策C.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D.加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乾隆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意思是乾隆已经认识到西藏地区与中土风俗不同,应当根据本民族习惯因地制宜,清代通过尊重差异的民族政策较好的解决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故C正确,B错误;“招募垦田,患有-9-不可胜言者”说明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存在隐患,A错误;D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7.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
本文标题: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检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