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1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1.如表为晚清两个不同年份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对此表信息解释较为合理的是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年代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184932817796923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A.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B.“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C.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显示1849—1885年政府收入表,农业税收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工商业税收呈上升趋势,说明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正确。ABC都是发生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题干的年份不相符,故ABC均错误。【点睛】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史实:(1)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③在严重民族危机刺激下,“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兴起。(2)代表:张賽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在江苏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3)影响: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2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时期主题词“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赶英超美“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B.中共治国方略总是比较合理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D.对改革开放的坚持【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共治国方略总是比较合理”说法过于绝对,例如二五时期大跃进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故B错误,符合题意;从“一五”’到“十一五”计划,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六五”’到“十一五”计划,体现了对改革开放的坚持,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内容,注意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与各个时代的经济建设的特点,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的角度3理解,即可从逆向思维入手,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3.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B.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C.商品交易秩序较为混乱D.土地集中程度愈来愈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土地买卖频次增多,白银这一交换媒介的使用次数大大增多,占据主导地位,说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契约使用通货类别和次数,不能体现出社会经济大幅衰退、交易秩序混乱,排除BC项;材料信息与土地集中程度无关,排除D项。4.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答案】D【解析】据材料“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元代杂剧具有浓厚的世俗化、生活化特征,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精练的艺术特色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是否由民间艺术家所创作,故B选项错误;材料4主旨是说明元代杂剧的生活化,不是诗书的平民化,故C选项错误。故选D。5.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这说明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答案】C【解析】材料中提及了移民政策的逐步调整,但无法得出其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故A项排除;“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排除;由“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可得出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到了外来侵略的影响,故C项正确;由清朝政府“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可得出政府是放松了对于东北地区的管辖,故D项排除。6.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1890年1908年1920年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11.7422.9966.10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12.0921.6412.84A.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B.洋货所占比例的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5C.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D.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890年到1920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持续发展,而是曲折发展,故A选项错误;洋货所占比例早1890年到1908年上升,但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在鸦片战争时期,故B选项错误;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在1908年到1920年,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在1895年后,故C选项错误;洋货所占比重下降在1908年到1920年,其原因是当时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故D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学生应该注意仔细分析1890年到1920年市场商品总值和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的数据变化,同时熟练掌握各个历史阶段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和重大史实,据此即可正确判断。7.龙太江在《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中说:“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下列实践中能体现妥协精神的是A.南北战争的爆发B.重庆谈判的举行C.抗日战争的胜利D.“不可抵抗政策”的制定【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不存在妥协因素,故排除A;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经过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体现出妥协精神,故B正确;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结束,不存在妥协因素,故排除C;“不可抵抗政策”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而且是单方面的意愿,不合题意,故排除D。68.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8个陆军师集体转业,改编为建筑师。这一决定的目的是A.推进中国的城市化B.强化国防力量的发展C.加强重点工程建设D.减轻军费支出的重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决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经济建设,而非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排除A;将陆军师编为建筑师,反映的是军队力量的削弱建设力量的增强,排除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将八个陆军师转为建筑师,反映出我国工业建设需要大量优质劳动力,反映出国家重视工程建设特点,故选C;将陆军师改为建筑师,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的经济建设能力,而不是为了缩减军费开支,排除D。9.“雅典国家与法律是在氏族内部斗争中形成的,因此,政治与法律构成了同一事物的两面,从而法律获得了等同于国家的概念和效力。如果说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还不如说法律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A.雅典的法律一定意义上等同于国家B.雅典是西方民主与法治的典范C.雅典通过法制来确立民主政治D.西方法律权威性的历史根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认为“政治与法律构成了同一事物的两面”,可见法律有别于国家,故A错误。材料认为“法律获得了等同于国家的概念和效力”,可见是强调法律的权威,并没有强调“民主”,故B错误。由材料“法律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可见雅典可以用法律来维护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西方法律权威性始于雅典,故D错误。10.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林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缓和、谅解、合作”三部曲政策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年,戴高乐访问苏联,7同苏联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法国的举动表明A.两大阵营的关系趋于缓和B.欧洲统一的步伐进一步加快C.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D.多元化的世界格局基本形成【答案】C【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法国与苏联关系的改善以及合作的加强,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法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和苏联关系的缓和,而不是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统一进程,排除B项;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排除D项。11.下表反映了美国A.长期对外战争导致经济增长缓慢B.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C.国际市场扩大利于对外贸易增长D.两极格局对峙促使产业结构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A项错误;由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下降,而第三产业是在提高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第三产业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这表明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这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外贸易的发展,故C项排除。点睛:注意表格中时间“20世纪50-70年代”。812.国际大豆种植者联盟(ISGA)成立于1960年,由来自巴西、美国等国的种植者以及行业代表组成,是世界大豆生产与销售的主要组织。1971年成立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由国家、区域组织、私人基金会组成,致力于为全球创造公共福利并让所有人共享。这表明A.经济外交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B.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C.单边贸易主义已退出历史舞台D.发达国家主导农业生产消费【答案】B【解析】从材料“国际大豆种植者联盟……由……种植者以及行业代表组成,是世界大豆生产与销售的主要组织”到“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由国家、区域组织、私人基金会组成,致力于为全球创造公共福利并让所有人共享”中可以看出,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家间的合作,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已退出”;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重商主叉,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基本观点包括:一是国家主叉观点。主张振兴国家经济求国家利用进口税、产品价格补贴、垄断外贸等手段来控制和干预经济,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外贸。二是价格观点。主张根据人口和市场价格情况,管制商品进出口贸易。三是货币财富观点。认为货币即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国家推行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取得更多的金银货币。四是积累金银观点。认为金银是天然的货币,国家要取得金银,盐须积累贵金属,禁止金属货币输出,加强外汇管制。五是贸易差额观点。主张实行保护关税、限制商母进口、鼓励商品出口政策等。——摘编自史件
本文标题: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