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古代雅典可能具有公民资格的是A.妇女B.儿童C.外邦人D.成年男子【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雅典,只有成年男子具有公民资格,妇女、奴隶和外邦人均排除在公民范围之外,因此D选项正确。古代雅典具有公民资格的是成年男子,妇女、儿童和外邦人都不具有公民资格。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公元六世纪晚期,一位罗马公民因故意伤害一名外邦自由民,被宣判有罪。法官对其量刑的依据,最有可能的是A.《十二铜表法》B.习惯法C.《民法大全》D.公民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公元六世纪晚期,罗马推行的法律是《民法大全》,所以,公元六世纪晚期,一位罗马公民因故意伤害一名外邦自由民,被宣判有罪。法官对其量刑的依据,最有可能的是C.《民法大全》。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民法大全》3.“禹铸九鼎”和“禹开九州”的古史传说,实际上反映了-2-A.禅让制的结束B.夏朝的建立C.商王朝的发展D.西周的强盛【答案】B【解析】禅让制结束的标志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与“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无关,故A错误;“九鼎”“九州”是国家的象征,“禹铸九鼎”和“禹开九州”表示了禹从部落首领变为了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反映了夏朝的建立,故B正确;禹在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夏朝,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并不是商朝人。“禹铸九鼎”和“禹开九州”不能反映商王朝的发展,故C错误;禹是夏朝的建立者,并不属于西周人。“禹铸九鼎”和“禹开九州”不能反映西周的强盛,故D错误。4.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从承继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朝哪些制度的影响?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血亲宗法制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C【解析】略5.秦朝中央官制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是A.太尉B.参知政事C.丞相D.御史大夫【答案】C【解析】结合秦朝的中央官制可知,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符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故本题选C选项。A项太尉掌管军事;B项参知政事是九卿之一,负责司法;D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中央百官。-3-6.下列皇帝中,颁布“推恩令”以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宋太祖D.明太祖【答案】B【解析】为了解决郡国并行的问题,汉武帝听从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采取的是郡县制;C、D选项都没有涉及到“推恩令”的问题。7.科举制度形成于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科举制度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1905年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因此选择C项。8.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行政管理体制,创始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不同的事务,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没有“六部”;C、D选项错误,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之前“六部”已经存在,不是创始时期。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9.当代中国最高地方行政制度──省制,开端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为了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的最高长官拥有财政、军事等大权。这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并未实行省制;B选项错误,汉朝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并未实行省制;C选项错误,唐朝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并未实行省制。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下列皇帝中,设置军机处的是A.明太祖B.顺治帝C.康熙帝D.雍正帝【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因此D选项正确。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帝时期,不是明太祖、顺治帝和康熙帝时期,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1.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起到限制作用的是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②唐朝设置节度使③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④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5-【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从选项的结构看,①②③④中排除一个即可,②唐朝设置节度使,但是节度使权力很大,后来酿成安史之乱和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排除后选B。考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点评: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其趋势(1)演变: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②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③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分割王国;同时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④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派文官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⑦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2)趋势:①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②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特别突出。12.下列各项中,揭示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质特征的是A.官僚机构不断膨胀B.皇帝专权达到顶峰C.官场腐败之风盛行D.君臣关系变成主奴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使我国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是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官僚机构的膨胀不是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C选项错误,官场腐败之风盛行不是明清时期特有的现象;D选项是表象,不是本质特征。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3.秦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初又出现郡国并存的局面,这反映了A.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B.事物发展的渐进性C.封建主义还不够强大D.新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些曲折-6-【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和郡国并存都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所以并没有体现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故排除A项;由郡县制到郡国并存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倒退,而不是渐进,故排除B项;秦初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已经体现了封建主义的强大,故排除C项。汉朝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但误认为秦很快消亡的原因是没有进行分封,所以又恢复了分封,出现了郡国并存,说明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些曲折,故选D。14.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B.生产关系的发展C.诸侯地位的变化D.井田制的兴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即分封制也逐步崩溃。所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A符合题意。根本原因一般都是从经济方面找,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5.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度C.监察制度D.统一货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郡守、县令是由中央皇帝-7-任命的且随意调遣,实行俸禄制,不再拥有西周诸侯王在地方的大权,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根的本性保障措施,B项正确。三公九卿属于中央官制,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它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排除C。统一货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属于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6.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①丞相②民众③诸侯王④地方高官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汉武帝时期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③④正确,丞相和民众不在刺史监察范围,①②错误,故B项正确。【点睛】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代刺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刺史制度的形成、演变与两汉政治休戚相关。刺史、州牧的地方官化是东汉政权瓦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17.东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A.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B.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C.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D.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答案】C-8-【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初年实行郡县制,州一直是以监察区域的形式存在。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县两级制转化为州、郡、县三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封国与郡县并存是在西汉初年,不是东汉时期,东汉末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不是郡、县两级制;B选项错误,东汉初年实行的是郡、县两级制,东汉末年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D选项错误,东汉末年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不是州县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8.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中央集权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能够体现唐代通过分割相权强化皇权的专制的特征,所以答案选B,AC两项是唐代三省六部体制客观上所起的作用而非统治者的主观目的,D项与分割相权无关,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9.“丞相”职位长期沿用主要是适应A.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B.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C.加强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的需要D.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丞相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它的设立和废除都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其长期存在是巩固专制主-9-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A选项正确。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不是发展农工商业生产,也不是掌管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事务及管理官吏,治理人民,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0.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A.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B.过去的丞相大多昏庸无能,败坏风气C.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D.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的政治制度。明袭元制,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由于丞相权势过重,威胁君权的高度集中,为此,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21.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A.秦朝与唐朝B.秦朝和隋朝C.秦朝与元朝D.唐朝与元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得以推广;行省制是在元朝创设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地方的有效管理,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22.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
本文标题: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七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