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六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六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答案】C【解析】【详解】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存在分封的诸侯,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根据“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反映的这一政治制度应该是分封制,故选C项;王位世袭制是指国家王位按照血缘在一家一姓内传承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点睛】掌握题意关键词句是正确解题的方法。根据“诸侯”、“勤王”即可判断该制度是分封制、2.“香火点燃,袅袅青烟把怀念牵系,张张渐变的纸钱,担当起阴阳的信使。”这是一名网友为了纪念他的父亲,在博客上发表的一首原创诗歌。时下,上网扫墓、发微博祭祀祖先渐成主流。这种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A.禅让制B.宗法制度C.分封制D.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利于凝聚宗族,该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祭祀祖先即是典型的表现。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2-A.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B.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C.层层封授,血缘和政治隶属关系逐渐松散D.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得出,西周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独立性,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按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利,因此不因层层封授而松散,故C项正确。D项不能反映松散性,故排除。4.乐在广义上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它们在氏族社会本来都是用以表达感情的文化活动。但到西周时,乐的情感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这一变化A.遵循了孔子的思想B.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C.体现出与礼的对立D.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乐的情感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结合西周政治制度的相关特点可得出这一变化体现了等级色彩,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还没有孔子儒学,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与礼对立的内容,且礼的本质也是等级,故C项错误;“乐”维护等级,维护的是宗法,不会导致宗法制的瓦解,故D项错误。5.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候为郡县,不世官。”材料中的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A.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3-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D.形成大一统的格局【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可以看出周代政治制度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故A、B、C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是在秦朝时期,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的分析理解。6.通常意义上,“帝国”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其二,专制统治;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按照上述理论,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的帝国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元朝【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之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通过强大的军事扩张,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所以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7.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4-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皇帝制度的独尊现象,“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表明皇帝的威严与独尊,所以答案选择D项。B项是表象,A项是错误项,C项是无关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制度8.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9.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答案】D【解析】-5-略10.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各项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颁布“推恩令”B.实行察举制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实行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知,汉初高祖刘邦既保留了西周的分封制,又实行了秦朝的郡县制,即“郡国并行制”,故选D。A项为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察举制为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不是地方的行政制度,且其与材料的时间也不相符合,排除B;汉武帝时期,为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重用侍从、秘书等,建立了中朝,以削弱相权,故C项与材料时间也不符合,排除。11.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的分配,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制约,排除C项;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12.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6-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答案】D【解析】【详解】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各有职责,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魏征不肯签署文件最终导致该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知魏征应该供职于负责审核政令的门下省,而非负责起草政令和执行政令的中书省与尚书省,故排除A、B项,故选D项;兵部是尚书省下的六部之一,不负责审核政令,故排除C项。1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此项制度”指的是A.三公九卿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科举制是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考试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贫民、庶族皆可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授予官位,故D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制度,不是选官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察举制是汉朝时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主要不是通过读书考试选拔人才,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寒门子弟因此受到排挤,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解能力。钱穆先生的意思是,平民社会的穷苦子弟,通过十年苦读,也可以登上上等门第。由此分析该项制度应该是选官制度之科举制。14.《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7-A.内阁拥有决策大权B.军机大臣权力日重C.内阁地位逐渐上升D.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可知,孝宗对内阁的票拟从开始的可从或不从到后来都被采纳,说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C正确;内阁是皇帝的顾问班子,没有决策大权,A错误;清朝设立军机处,排除B;内阁阁臣不是宰相,D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结合所学明朝内阁的知识分析解答。15.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③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但是并无决策大权,顾问机构;内阁的出现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并无实权,不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因此①④错误。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形成,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B考点:明代政治制度点评:明代废除丞相后,实行内阁制度,用来分担皇帝政事,但是无决策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关废除丞相的目的和内阁的职责等也需要掌握。16.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8-A.秦朝的太尉B.清朝的军机处C.宋朝的通判D.唐朝的中书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见军机大臣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因此选择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17.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些规定A.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B.提高了军机大臣的地位C.提高了决策的机密性D.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严禁外人进入”“太监也须退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避免了权臣干预决策,而是强调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排除A。军机大臣地位较低,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而是强调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机制,排除D。点睛:本题以军机处为切入点,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军机处设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觅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推出”,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8.阿多科克在《希腊城邦的成长》一书中说:“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A.小国寡民B.轮番而治C.人民民主D.各邦长期
本文标题: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六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