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历史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皇帝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据此可知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D.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刺史权力由督察郡国到“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表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A正确;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刺史权力的不断扩大,无法体现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力在监察郡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权力,D错误。22.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雍正弱化法律的作用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和“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来看,朝廷的政策随意性太大导致政策落实不力,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逐渐”说法错误,排除;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D项。3.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这里的“斗争”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借助宗教,以及最终失败的结局,可以看出是指太平天国运动,A正确;洋务运动没有借助宗教,B错误;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冲击西方宗教,而不是借助宗教来发动的,C错误;辛亥革命没有体现出借助宗教的特点,D错误。34.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订的规章”,而且“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这反映了A.清政府主动出卖国家主权B.英国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具有双重性C.中英友好合作局面正式形成D.英国扶持清政府以维护在华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订的规章”"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可知英国政府维护清政府在国內统治方面的规章,还对清政府镇压侵犯其统治的行为给予支持,说明英国扶持清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在华利益,故D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英国政府对清政府国内统治方面的态度,A、B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意味着中英友好局面的出现,但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侧重于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过程。本题考查对鸦片战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決问题的能力5.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C.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并不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而是列强这时把清政府当做了侵略的工具,,即改变了侵略政策,正确答案为C,同时排除A。“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史实不符,B错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与题意4不符,故排除D。【点睛】这一题体现的是《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到上述变化并不意味着列强在减少侵略,而是侵略政策策略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使其侵华行动更加隐蔽而且更加方便,所以是侵略更加严重了,故《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6.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A.具有空想性B.革命任务不明确C.目标不清晰D.指导思想不科学【答案】D【解析】【详解】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不科学,即指导思想不科学,故D项正确;反对西洋化体现不出空想性,故A项错误;“扶清灭洋”的口号说明革命任务很明确,故B项错误;这一口号体现出目标很清晰,故C项错误。7.“它开创了中国‘宪政之治的新传统’,终结了传统中国‘朝代国家’的形态……增强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呈现了政治发展的新模式。”据此判断,“它”A.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B.结束了中国的专制统治C.使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D.奠定了政治民主化基础【答案】D【解析】5【详解】据题干材料“开创了中国‘宪政之治的新传统’”“终结了传统中国‘朝代国家’的形态”可知,“它”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奠定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故选D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A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当时并没有结束专制统治,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使中国走向富强,C不符合史实。8.有人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为了限制一个袁世凯的权力而影响了对整个宪法结构的理性思考:出于对袁世凯个人品质的不信任,仓促地用责任内阁制代替总统制,最终走向了非理性的道路。这实质上反映了A.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B.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C.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性的矛盾D.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为了限制一个袁世凯的权力而影响了对整个宪法结构的理性思考”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因人设法,人治和法治的理性存在矛盾,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专制统治信息,故A项排除;《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的法律,体现了革命派的思想,没有涉及到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袁世凯与孙中山二人的矛盾,故D项排除。【点睛】“为了限制一个袁世凯的权力而影响了对整个宪法结构的理性思考”是解题的关键。9.1919年5月,《每周评论》曾发文指出:“我们且看巴黎会议所议决的事.哪一件不是拿着弱小民族的自由、权利,作几大强盗国家的牺牲!”该文所评论的有关中国的事件具体是指A.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B.五四运动把矛头指向卖国贼6C.把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给日本D.中国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对象【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故C项正确。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表现在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等方面,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五四运动,故B项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帝国主义公分中国,故D项错误。所以选C。10.如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这一军事行动产生的影响是A.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B.陈独秀右倾错误得以彻底清除C.中共开始创建人民军队D.为抗战和中国革命保存了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中行军路线经过的区域“瑞金”“遵义”“陕北”等信息可知这是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其意义为抗战和中国革命保存了力量,故D项正确;A、B、C项与图中的行军路线没有关系,故A、B、C项错误。【点睛】本题以红军长征的军事路线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读图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判断红军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7使革命转危为安;2、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撒播了革命的种子;3、铸就了长征精神;4、为抗战和革命保存了力量。11.1939年,蒋介石下令将成吉思汗陵西迁,指示西迁沿途军政长官迎送致祭,并妥善保护。同年6月,当灵柩抵达延安时,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迎灵办事处,并发起盛大祭奠活动。这一过程反映了A.国民政府强化个人崇拜意识B.陕甘宁成为全国抗战中心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卓有成效D.时代呼唤民族团结之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39年,蒋介石下令将成吉思汗陵西迁”可知蒋介石做法的目的是为抗战服务,希望利用成吉思汗陵西迁的做法来唤醒中国人民族团结的意识,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强化个人崇拜做法无关,A选项排除。1939年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陕甘宁成为全国抗战中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仅从国共两党的做法无法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卓有成效的结论,C选项排除。1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结合下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断正确的是8A.都具备反帝反封建的特征B.都表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C.都有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D.都体现无产阶级的先进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三者均属于近代民主革命的范畴,而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即为,反帝反封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选项A;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并未建立有统一战线,选项BD错误;拥有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的是解放战争,选项C亦错误。13.1948年夏,沂蒙解放区发生旱灾,部分农民举行传统的祈雨仪式,并暴力殴打了前来阻止的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并未盲目地对群众进行惩罚,而是将革命理念与传统习俗结合起来,采用温和的方式处理了这一事件,并重新将生产救灾导入正常轨道。这一做法A.丰富了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B.消除了革命理念和传统习俗的矛盾C.保证了前线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D.全面纠正了基层工作中的激进倾向【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描述了1948年沂蒙解放区地方政府以温和方式顺利解决群众祈雨危机的事件,这一处理方法丰富了中共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故选A项。材料虽然提及解放区地方政府理智地将革命理念和传统习俗结合起来,但二者矛盾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故排除B项。化解社会危机有利于支持前线的军事行动,但决定军事行动顺利与否的主要原因应是军事策略和双方力量对比,故排除C项。从材料看,“全面纠正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14.下表为1953—195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总人数170人),这表明9类别政府民主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人数964853241313442比例5.11%3.41%2.27%4.55%11%64%739%7.39%2.27%86%A.民主和法治原则得以确立B.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正式形成C.人大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D.少数民族地区代表实行普选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西单地区的人大代表中可以看出,人大代表来自工人、各民主党派少数民族、私营工商业等,这说明人大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和法治原则的确立,故A项排除;B项是1949年形成的,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故D项排除。15.农业劳动模范山东省代表吕鸿宾回忆了悲痛的历史和解放后当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的情况,说:“(这次)庄里选到乡里,乡里选到县里,县里选到省里,省里选到中央”,真是不知道该怎样高兴。这体现了A.直接民主原则B.人民民主原则C.民主集中原则10D.民主监督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庄里选到乡里,乡里选到县里,县里选到省里,省里选到中央”表明选举人民代表,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B选项;直接民主制是指全体公民遵循多数统治的原则直接参与政权工作或直接行使政治决策权的民主制度,材料没有
本文标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