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考评试题(含解析)
-1-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考评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古人认为“王”字三横代表天道、地道、人道,一竖代表能同时通达三者。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王,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往也”。下列关于“王”的说法错误的是A.夏启开创了王位世袭制B.在“皇帝”出现之前,“王”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C.反映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思考D.神权对立于王权【答案】D【解析】商代的政治特点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不是对立,故D错误,符合题意;A、B和C项均符合事实,排除。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有史书上残存“秦遂并兼四海……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其中的“□□”最可能是A.三司B.郡国C.郡县D.行省【答案】C-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C项。在地方上设三司是在明朝,排除A项。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排除D项。3.“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察举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的“主观性太强”可以排除A和D,A是依据血缘关系、门第出身,D是依据科举考试成绩。由“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可以排除B,禅让制并非选拔人才,而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察举制下,由地方郡国官员推举人才,因此选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任人唯亲,故C项正确。点睛:材料“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是解题的关键。4.明武宗正德初,刘瑾为首的八太监弄权,内阁首辅刘健,次辅谢迁上章弹劾,皆被罢斥。天启年间,因弹劾太监魏忠贤专权误国,遭迫害的更是不可胜数。乾隆进,御史曹锡宝上疏揭发大贪污犯和珅,结果反被诬为“妄言”而获罪。表明明清时期A.内阁制度并未最终形成B.君主专制统治强化C.监察体制名存实亡D.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宦官专权和权臣贪污的现象与皇权加强有关,故B项君主专制统治强化,符合明清时期的史实,正确。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制度,而是强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强化,排除C项。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与清朝史实不符,排除。5.“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够更直接参与城政-3-治。”下面的雅典政治措施(制度)中,能体现直接民主的是A.财产等级制度B.公民陪审法庭C.五百人议事会D.公民大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其中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大会上都可以发言和表决,而且公民大会经常化,也最能体现直接的民主,所以正确的是D,ABC不符合题意。6.罗马帝国统治者屋大维的顾问抱怨说:“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了解决这种“麻烦”,罗马帝国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完善法律体系,编纂《民法大全》B.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罗马帝国的统治C.实行万民法,保障帝国内一切自由民的利益D.建立地区部落,加强对各地区的控制【答案】C【解析】随着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开始在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C项正确;《民法大全》颁布是在6世纪,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不是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的措施,排除。点睛:根据材料信息“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可判断是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疆域的扩大,出现各种新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制定了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万民法。7.《民法大全》是下列哪位罗马皇帝统治时期编撰而成的A.屋大维B.查士丁尼C.哈德良-4-D.狄奥多西二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民法大全》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时期编撰了《民法大全》,故B项正确;屋大维、哈德良、狄奥多西二世时期都没有编撰《民法大全》,故ACD项都错误。故选B。8.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说明A.英国王室仍然行使外交权力B.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英国王室可以取代内阁和首相D.英国王室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一系列权力,国王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没有实际权力,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对外代表英国。所以ABC不符合英国国王的实际情况。查尔斯代表英国国王交接仪式,体现了英国王室的象征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故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名师点睛】英国光荣革命后,权力开始由国王向议会转移,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掌握立法大权,首相掌握行政大权,国王“统而不治”,仅仅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近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首相、议会和内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9.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下列选项错误的是-5-A.行政权归于总统B.美国总统可以制定并征收一定的税费作为行政经费C.美国的政体是总统共和制D.美国总统是最高的行政首脑,拥有最高行政权力【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规定美国的政体是总统共和制;故ACD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根据美国宪法,征收税务的权力在国会,而不属于总统的职权范围,B项错误,所以选B。10.托克维尔在研究美国、法国的民主时写道:“国民作为整体拥有一切主权权利,每个公民作为个人却被禁锢在最狭隘的依附地位中。”这段话可能反映了A.法国君主制与共和制斗争激烈B.法国大革命中民主政治对个人自由的践踏C.美国行政权立法权实行干预D.美国联邦制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法政体。根据题干信息“国民作为整体拥有一切主权权力,每个公民作为个人却被禁锢在最狭隘的依附地位中”可知,当时法国的民主政治实际上对个人自由进行了束缚,故本题选B项。A、C、D三项说法题干没有体现。11.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西方代议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它的确立意义在于①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②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③调节和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④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近代西方政体都是以代议制为基础的,均否定了君主专制的统治,是民主政治大-6-厦的基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能够有效的缓解社会矛盾,从而稳定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近代西方民主政体对亚洲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代议制·代议制确立的意义。12.《1873清廷礼崩乐坏元年》指出,“1858年《天津条约》签字之际,咸丰皇帝还念念不忘:‘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家眷’。他担心的是:一旦允许西方使节以西礼代替跪拜勤见,天子颜面尽失,将‘何以为天下共主’?”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防范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B.尚未有近代国际意识C.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答案】B【解析】“一旦允许西方使节以西礼代替跪拜勤见,天子颜面尽失”这说明当时咸丰皇帝的观念还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故B符合题意;题干所述是关于外交礼仪方面的,与经济侵略无关,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13.《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明显错误,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发展资本主义,不过是因为封建经济的顽强生命力而压制了其发展。B项与《资政新篇》的内容不相符合,D项是无关项,不符合题干中的要求,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7-【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概况:原因①鸦片走私猖獗,银价上涨。②手工业者破产。③巨额赔款使人民负担加重。④自然灾害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后激化经过酝酿组织一发动起义一永安建制一突围北上一定都天京一颁布纲领一北伐、西征一东征(全盛时期),天京变乱一太平天国助御战一天京陷落结果及原因失败。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最过于强大,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②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新特点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侵略;有些领导人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地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时间长,规模大,提出了农民阶级的上地革命纲领《天-8-位朝田亩制度》)意义①加速了清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②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③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④开始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具有深远影响。⑤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教训太平天国的悲剧说明,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14.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理性认识开始于A.洋务运动前后B.辛亥革命前后C.三元里斗争前后D.五四运动前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从此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成为新旧民主主义的分界线还在于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不反对封建主义,所以A项错误;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注定其不可能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所以B项错误;三元里斗争是农民的自发斗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故选D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15.徐中约说:“袁(世凯)没有看到,尽管在共和国初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帝制不可复辟。”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使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确立B.成功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9-D.唤起工农反对袁复辟帝制【答案】C【解析】帝制不可复辟是由于辛亥革命已经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复辟帝制是不得人心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民主共和政体是名存实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也未成功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并未唤起“工农”反对袁复辟帝制,选项D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6.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③④①②【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事
本文标题: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考评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