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1-大庆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4分,12小题,共48分。)1.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可知,反映出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应排除AC两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需要掌握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进行分析理解。2.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A.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B.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D.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答案】B-2-【解析】由“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当时田庄聚族而居,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一个田庄实际上就是一个坞堡,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地方格局,造成国家分裂,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说法错误,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地主土地私有制;C项说法错误,直接由题干材料分析不出田庄与朝廷分庭抗礼;D项说法虽然正确但是与题干材料无关。【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田庄体现了宗族的特点,结合宗族的特点进行分析选择。3.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负责审查和复核)的相关记述。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勾检官隶属于监察部门B.唐代注重官员行政规范C.唐代始对官员进行监管D.官僚政治行政效率低下【答案】B【解析】【详解】从三部典籍中找到对同一事情的同质描述,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史实的真实性。第一行反映出不同文案有不同程期,不得有违;第二行反映违期后具体的刑罚度;第三行反映文案完成形式的严谨性。综合三行可得知,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勾检官并不隶属于监察部门,排除A项;唐代始对官员进行监管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C项;官僚政治行政效率低下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4.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3-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答案】D【解析】根据“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黄宗羲认为,政治变坏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开始的,在他看来,丞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说明黄宗羲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D正确;近代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传入我国,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1885年,入超约2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416余万两白银。这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A.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的锐减B.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关税税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转入低谷【答案】B【解析】材料“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说明晚清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体现的是进出口总额差值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口总额的变化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与关税无关,故C项错误;晚清民族工业兴起并得到进一步发展,故D项错误。6.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4-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B.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C.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D.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答案】C【解析】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目的是一次性完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而非为政治革命奠定社会基础,故A项错误。孙中山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生产资料国民共享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改善人民生活,也就是为了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故C项正确。孙中山此时主要是进行反封建专制斗争,没有提出反帝主张,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中“政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社会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是要避免在革命成功后出现像欧美革命后出现的贫富不均的现象。7.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之整个基础上”;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本通告提出的总策略A.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反映B.带有“左”倾冒险主义的倾向C.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客观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形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等信息,结合中国1930年的国内革命发展形势可知,本通告对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过于乐观,因为当时中共军队的力量相对比较弱小,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是左”倾冒险主义的表现,故B项正确;A项错误,是党内左倾的表现;C项错误,仍然是城市中心论,不属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项错误,错误估计当时的形势。8.1955年9月,陈云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中提出,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5-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须的设备和原料。这说明建国初期中国A.力争使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相互促进B.基本实现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C.优先出口工业品的计划得以实施D.农业集体化运动保障了工业化建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一方面要出口廉价工业品换取外汇,另一方面主张在国际上购买工业化建设的必要设备和材料,说明国家希望通过对外贸易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又利用工业化成果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我国已经实现了向工业化的转型,一五计划我国只是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材料的意思不是优先出口工业品,而是在保证农产品出口出口的同时,出口一些工业品,排除C项;材料中看不出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工业的促进作用,排除D项。【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求结合一五计划的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来分析材料即可。9.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二百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的众多城邦组织本邦的部分居民向外迁移,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这些行动A.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B.具有殖民扩张、争夺霸权的特征C.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D.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新城邦拓展了古希腊的疆域,扩大了对外贸易即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众多城市与某个城市有从属关系,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古希腊出现了称霸的城邦,故排除B项;“这些行动”并没有体现出对希腊城邦民主制的瓦解,故排除D项。10.19世纪30年代,力主改革的辉格党领袖、英国首相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议院,以保证改革法案在上议院通过。但持保守态度的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集体辞职。这表明在英国政治生活中-6-A.国王拥有否决议会的权力B.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C.贵族势力逐渐被削弱D.改革派与保守派势均力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于首相提请的要求没有得到国王的支持,所以“辉格党政府集体辞职”,内阁与首相共进退,反映的就是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故B项正确。材料中谈的是“国王否决首相的提议,而不是否决议会的决议”,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责任内阁制,没有体现出贵族势力和派别斗争,故CD项不选。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制内阁【名师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⑤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11.188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州际贸易法》规定任何客货运输商如果通过特别资费、折扣和返款等手段对同样的运输服务多收或少收运费,即视为不公正的价格歧视,应予以禁止;对违背本法者处以不超过5000美元的罚款。这表明美国A.国会的立法权扩大B.联邦政府禁止自由竞争C.贸易冲突危及国家安全D.联邦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美国的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体现的是国会行使立法权,没有体现立法权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客货运输费用的规定,不能体现禁止自由竞争,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贸易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不正当的货运价格进行禁止,体现国家对于贸易运输的干预和宏观调控,故D项正确。故选D。-7-12.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苏联A.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B.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答案】B【解析】据材料“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从苏俄国情出发,探索出了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体现为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故B选项正确;农业社会改造,属于斯大林时期,故A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也在斯大林时期,故C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被斯大林废除,没有形成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故D选项错误。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5分,共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时期,儒法两家虽共同认识到了官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选官层面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法家则认为,个人素质、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任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