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海南省海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海南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法学和儒学的发展。依据所学,孟子强调“仁政”而非专制,且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非汉朝儒生,故可排除ABC项。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君主专制理论代表人物,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加强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加强君主集权,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2.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他特别关心环保议题,面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开拍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浩劫,最后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你认为中国哪一思想学派最能回应此议题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的主题是环保问题。人类的过度开发而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因此主张人-2-与自然的和谐。道家认为“道”为万物之源,要顺应自然,与题意相符,故A项正确;墨家主张“非攻”、“兼爱”、“尚同”等,与题意不符,排除B;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与礼,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关问题,不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故C错误;法家主张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不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故D错误。3.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对策》中建议设置太学,“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达到“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效果。这反映出其建议的目的在于通过太学教育A.提高臣民文化素养以稳定社会秩序B.用儒家主张取代封建刑罚C.提高儒学社会地位以消灭诸子百家D.传播儒家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仁”和“礼”都是儒家思想。董仲舒建议设置太学,传授儒家思想,达到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以维护封建秩序,故选D;董仲舒的思想不是提高臣民文化素养以稳定社会秩序,故排除A;诸子百家灭亡是尊儒带来的影响,故C排除;儒家主张取代封建刑罚显然不符合董仲舒思想主张,排除B。4.有学生做课题研究发现:“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出宋代婚聘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理学的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C.科举制度盛行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说明了宋代婚姻看中科举名次和物质财富而轻视家庭背景与门第高低,这是由于科举制度盛行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致,当然商品经济的发展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所以BCD三项是出现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而宋代理学的出现则强调社会等级不可逾越,也关注个人身心修养的提升和个人欲-3-望的摒弃而忽视物质财富的获取,A项与题意相反,故答案选A项。考点:宋代的社会特征点评: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解答要注意思路和方法。一般而言,否定式选择题的设问是体现其题型特征的场所,设问中往往会有诸如“不正确的”“错误的”“不可能发生的”等字样,但也会出现比较隐蔽的设问方式如“违背了上述观点”“不会出现”“不包括”等。解题时一般采用排除法最为快捷有效,当然也可以采用直选法,即根据自己对史实、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直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5.下图是据相关史料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A.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B.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C.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D.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表,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人数增加。材料看不出明清时期对节妇教育最为重视,排除A;B项材料不能反映,两汉以前儒家思想影响大小与节妇烈女人数多少无关;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到明清时由于受理学的影响日趋僵化保守,在社会生活上的表现是更加注重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C项正确;材料反映理学扼杀人性,此点对中华民族性格非积极塑造,排除D。故答案为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6.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其中“不禁人的本能”与“禁人的本能”分别指的是-4-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信仰得救;致良知【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西方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人性,所以是释放人欲,古代中国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是压制人欲,如存天理,灭人欲。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民贵君轻是民本思想,因信称义是宗教改革路德教主张,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思想主张,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主张,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7.“一个人怎样才是义的,那就是惟独因信”。在该思想的影响下,不符合事实的是A.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被削弱B.德意志出现德文版《圣经》C.教徒反对事功和繁琐的教仪D.西欧的世俗王权逐渐衰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从材料中“义”与“信”的关系来看,材料中体现的精神是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思想,选项应该是符合“因信称义”或者宗教改革的选项。在宗教改革冲击下,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被削弱,故A符合所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宗教改革的冲击下,出现了民族教会,简化了宗教仪式,例如德意志出现德文版《圣经》,故BC符合所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宗教改革后欧洲的王权逐渐上升,而不是衰落,故D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8.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具有自由的精神,都应该由自己来统治自己,所以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材料中他所强调的是A.建立以法治国的法制国家B.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C.权力之间要相互制约平衡D.法律面前应一律人人平等【答案】B-5-【解析】【详解】由材料“每个人……都应该由自己来统治自己,所以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可见孟德斯鸠认为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故选B;材料强调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没有提到建立以法治国的法制国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法律面前应一律人人平等,排除D。9.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社会斗争【答案】D【解析】【详解】“富有”和“君主”表明其反专制、反极权的政治斗争,故D正确;材料中的“世俗君主”并非真正的专制国王,故B错误;宗教改革前欧洲早已分裂为多个民族国家,故C错误;“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故A错误。10.张世英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指出:“康德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在人权与神权继续斗争的同时,使人权进一步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表明康德强调A.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B.人权和神权的斗争永恒存在C.只有理性才能解放人性D.理性思想高于天赋人权理论【答案】A【解析】【详解】由“使人权……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知,康德强调人的主体性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人的自我意识,故A正确。“要在人权和神权继续斗争”不是康德强调的主旨,排除B;早在理性主义思潮出现之前,人性就已经得到解放,排除C;理性主义和天赋人权均是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两者强调的角度不同,排除D。11.学习历史时,看到有这样的一则材料:“这一新发明的起源,就潜藏在三项更古老的发明-6-中:纸张、拓片和雕刻印章。”“这一新发明”指的是A.造纸术B.印刷术C.电报D.互联网【答案】B【解析】【详解】印刷的材料包括纸张,印刷的字体仿照拓片和雕刻的“反字”,因此,印刷术的发明体现了纸张、拓片和雕刻印章的融合,故排除A,选B;CD显然无法体现纸张、拓片和雕刻印章的融合,排除。12.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③与书法相伴而生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D【解析】【详解】观察图中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汉字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故①③项正确。表音文字是指一个语言在表达其内容时,以语音来表注记录的形式和符号的文字系统,表音文字会与其口语达成一定的吻合。假名、拉丁字母等都属于表音文字,汉字不属于表音文字,故②项错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并非汉字,故④项错误。-7-故选①③组合,排除ABC,选D。13.有不少学者喜欢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其中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宋代时,他们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下列哪些文化现象不能佐证上述观点A.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B.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C.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D.《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故A正确,但不符合要求,排除。词的句子长短不一,便于抒发感情,适应了宋代市井生活的需要,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故B正确,但不符合要求,排除。京剧、昆曲等剧种的流行是在明清时期,故C错误,但符合要求,故选C。风俗画是宋代画坛的亮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故D正确,但不符合要求,排除。14.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把中医作为国粹的理由是:中医学博大精深,医学理论、施治思想和药物总结十分丰富,其中系统阐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理论和辩证施治原则的医学著作是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答案】A【解析】【详解】《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其中系统阐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理论和辩证施治原则,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故选A;《神农本草经》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排除B;《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排除C;《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8-成就,故排除D。15.欧阳修的《盘车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A.山水画,重视写实B.文人画,重视写意C.花鸟画,浓墨重彩D.人物画,形神俱备【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有效信息是“画意不画形”,说明该绘画以写意为主,并配以诗歌来描述画意,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由已学知识可以知道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是写意,它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这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活动,故选B;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是就题材而分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CD。1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B.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C.科
本文标题:海南省海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