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渤海高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试卷高三历史考试范围:必修二第一、第二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末年江南地区农村家庭投资结构主要是工具、播种、肥料、灌溉等,说明家庭的投资主要应用于土地,目的就是提高产量,是精耕细作的表现,D项正确。明朝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副业经营仍然是小农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排除A。明末农村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铁犁牛耕的依赖,排除B。生产专业化是指围绕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将种、养、加过程和产、供、销环节联为一体的专业生产经营系列;与材料强调明末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不符,排除C。-2-2.黟县《环山余氏宗谱》中记载,明代商人余荷浦经商“二十余年,囊囊日实,良田美宅如愿以偿”。这一记载反映了明代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封建礼教束缚解除D.传统观念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明代商人”“良田美宅如愿以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随着商业的发展,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解体”;C项说法错误,错在“解除”。3.“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A.商代B.西周C.春秋战国D.西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经济逐渐取代刀耕火种,故C项正确;AB项时仍然是刀耕火种,排除;西汉时期个体农耕经济有所发展,故D项排除。【点睛】首先分析“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4.《梦梁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3-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临安饮食种类丰富,反映了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B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与材料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的信息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外贸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排除D。5.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题意中可得出作者认为伦理观念与农业劳动有联系,即多生育子女可以满足小农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题干中主要体现伦理同小农经济的关系,未体现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C选项错误,未体现伦理同农村秩序的关系;D选项错误,关系倒置,应是农业劳动力增长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点睛】本题要从题意中分析出在考察孝道伦理同农业经济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6.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题意中可得出作者认为伦理观念与农业劳动有联系,即多生育子女可以满足小农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题干中主要体现伦理-4-同小农经济的关系,未体现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C选项错误,未体现伦理同农村秩序的关系;D选项错误,关系倒置,应是农业劳动力增长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点睛】本题要从题意中分析出在考察孝道伦理同农业经济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7.宋朝时,“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出当时A.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B.政府田赋收入减少C.自耕农的比例增加D.农村土地兼并严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指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宋朝土地兼并严重,没有体现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和政府田赋收入减少,故排除AB;豪强地主不断侵占农民土地导致自耕农比例减少,C项错误。8.下表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时间国家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印尼851251泰国1485马来西亚17216合计1062552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答案】A【解析】-5-【详解】材料反映出17~19世纪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的不断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故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故D项错误。9.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A.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D.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陕西巡抚的意图是为了满足官营手工业生产的需要,间接带动了种桑、养蚕业发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出的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转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故C项错误;清朝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放弃,故D项错误。10.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A.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D.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陕西巡抚的意图是为了满足官营手工业生产的需要,间接带动了种桑、养蚕业发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出的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转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故C项错误;清朝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放弃,故D项错误。11.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6-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反映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联系所学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知识分析解答。12.从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的关税达185万两白银。从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中国棉布、丝绸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来看,说明当时中国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故答案为A项。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C项“完全超越”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且材料中的现象与此无关,排除D项。13.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的生产A.冲击当时的等级观念-7-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D.导致了私营工业的萎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汉代许多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表明,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事商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当时等级观念的冲击,A项排除;官营手工业是由政府控制的,产品是供皇室和贵族使用的,本身无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对私营手工业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C。14.在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中,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B.市民阶层日益壮大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D.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上层人物与平民大众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影响了社会风尚和思想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宋时上层人物与平民大众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属于衣着方面,A项范围太大,排除。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壮大,故B项也是D项推动的结果,排除B。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是材料反映的表象,与材料强调经济不断发展推动社会风尚的变化不符,排除C。15.如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8-A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B1550~1800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中国,中国成了全球白银的“吸泵”。以中国为中心的纳贡体系形成C拿破仑在1808年创立帝国贵族制度,其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集团的支柱D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的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中试名单送到天津,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时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结果。通讯革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拿破仑在1808年创立帝国贵族制度,其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说明法国产阶级成为统治集团的支柱,故C项正确;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贸易繁荣,不能得出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故A项错误;中国成了全球白银的“吸泵”,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与以中国为中心的纳贡体系形成无关,故B项错误;D项中的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通讯手段的革新,促进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不能说
本文标题: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