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九江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题意。1.《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则故事表明,韩非子主张A.加强君主集权B.厉行赏罚,奖励耕战C.“事异则备变”D.勤劳耕作,不要好高骛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韩非子以“守株待兔”的故事讽喻不知变通,顽固保守的统治策略,主张适时变革,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故C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未体现加强君主集权的政治主张,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厉行法治实行农战的思想,排除。D项,题干主旨并非强调勤耕劳作,排除。2.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表明荀子强调A.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D.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2-【详解】材料荀子提出要按自然规律进行砍伐、捕猎,并且制定了各种规则,都是在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故A项正确。B项,生产工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题干未反映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形式,排除。D项,材料中提及的是保护生态环境,而非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排除。3.《尚书·多方》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两个“民主”的意思A.主体相同,内涵一致B.主体不同,内涵一致C.主体相同,内涵相反D.主体不同,内涵相反【答案】D【解析】《尚书·多方》中的“民主”是指为民做主的、有德行的君主,主体是指统治者个人,内涵是一种专制制度色彩;古希腊的“民主”是指“人民主权”,是一种政治制度,主体是公民,内涵是奴隶制民主制度,故D项正确。4.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A.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B.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C.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可知孟子以天命与人性共通的理论形式、以修养心性的内在手段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有利于弱化天的神秘感并与儒家义理相融合,故A项正确。B项,孟-3-子并未提出全面的天人关系体系,排除。C项,孟子未强调改造自然的迫切愿望,排除。D项,题干反映了天人的内在联系,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5.战国时期,楚国攻打宋国。有一学派的弟子慨然主动赴宋抗楚,因为他们“循其主义”而“恶公敌,除害马乃所以爱马也”,最终有72人死难其间。该学派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恶公敌,除害马乃所以爱马也”大意为:我热爱马匹所以我除掉(对种群)有害的马匹,体现了墨家兼爱的主张,题干体现了墨家的侠义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儒、法、道三家思想在材料中均未体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三项。6.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吸收各家思想并进一步发展,其多设耳目来侦查的方法创自墨家,其“循名责实”的方法采自墨家和名家。据此判断法家重视A.苦干和自我牺牲B.人主的权势C.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行D.人主驾驭群臣的方法【答案】D【解析】【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法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吸收了各家思想,尤其是“多设耳目来侦查”“循名责实”,而这些方法都有利于控制别人,由此可知,法家重视人主驾驭群臣的方法,故D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法家苦干精神,排除。B项,法家提倡君主的权威,但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法制建设,排除。7.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对该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古-4-代中国A.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B.有民权思想,但无政治实践,也无制度保障C.民权思想与西方近代民权思想是一致的D.无民权思想,故只能借鉴欧美的民权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可知孙中山认为古代中国有民权思想,但并未付诸实践,君主专制体制下不能实现真正民权,无制度保障,故B项符合题意,A项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民权思想重在以民为本,而西方近代民权思想主张人民主权,本质上并不一样,排除。D项,孙中山认为中国无保障民权制度,应向欧美学习制度建设,而非借鉴欧美民权思想,排除。8.在儒学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期《诗经》、《尚书》等五经成为国家的教科书,后来《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儒学教育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B.儒学糅合诸子学说C.程朱理学日渐兴起D.科举制度创立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朱熹将《论语》パ孟子》等四书进行集注,并作为理学的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必考科目,从而提高了“四书”地位,故C项正确。A项,宗法制度在封建社会一直存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学对诸子学说的糅合,排除。D项,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排除。9.东汉安帝下诏:“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熟,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大臣召信臣认为这反季节蔬菜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5-A.勤俭节约B.重农抑商C.天人感应D.格物致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时之物,有伤于人”可知材料主张要顺应天时,否则于民不利,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勤俭节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格物致知思想为南宋朱熹提出,排除。10.《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日:“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B.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C.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结合所学可知帝王作历法因受命于天,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中改变历法和服色,是顺应天命而实行的,不是为了探究客观规律,排除。C项,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表述符合史实,但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知行合一是心学观点,和材料无关,排除。11.有研究者发现,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咏史诗发生了重大变化:诗人品评历史治乱兴衰的标尺由事功史实变为纲常伦理;在材料取舍、史实叙述、人物得失等方面也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只辨义利,不顾史实。这一时期是A.元朝B.宋朝C.唐朝-6-D.秦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理学强调纲常伦理,礼制规范,这一时期的咏史诗明显是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元朝在宋朝之后,对儒家的伦理、纲常重视程度不够,排除。C项,唐朝时期儒学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思想体系以影响文学,排除。D项,秦朝重视刑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12.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A.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C.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儒学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弥补了这一缺陷,故A项正确。B项,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三纲五常,并没有把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排除。C项,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和“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无关,排除。D项,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但未形成“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排除。13.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A.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7-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的变化反映了宋代儒学逐渐回归先秦儒学,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无法体现儒释道的融合和儒家思想走向封闭的信息,故排除AD两项。B项,汉代时期儒学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14.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答案】D【解析】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等字眼体现的是儒学世俗化,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经世致用”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去表述理学的终极目标,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伦理道德的确是儒学的主要内容,但材料并未表明这一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日常行为”、修身齐家等均体现了儒学的世俗化。15.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B.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D.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8-【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可知宋明理学重视道德建设,重塑社会伦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反映社会道德伦理的建设,强调宋明理学的作用,而没有提及君主权威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题干中未体现三教归儒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辩论教育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16.嘉靖八年,在大学士桂萼的鼓动下,明世宗(嘉靖)指责王阳明(当时已逝世)说“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这说明王阳明心学A.具有否定传统儒学的倾向B.致良知不合君主愿望C.没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理念,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故D项正确。A项,王阳明心学不是对传统懦学的否定,而是发展,排除。B项,致良知主张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这符合封建君主的愿望,排除。C项,心学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本质上仍为封建统治服务,排除。17.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晚明时期会社简表名称地点描述匡社苏州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9
本文标题: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