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期中)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11月月考(期中)文综-历史试题1.班固《白虎通德论》提出“三纲六纪”思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即,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昆弟有亲,族人有序,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据此可知东汉“三纲六纪”思想A.推动儒家社会秩序观的发展B.顺应了确立专制主义的需要C.促进儒家正统地位的形成D.注重谶纬神学世界观的养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纲六纪”使先秦时期开始提出的儒家社会秩序观在东汉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专制主义的确立是在秦朝,故B项错误;西汉时期构建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故C项错误;“三纲六纪”思想为东汉班固提出且与谶纬神学无关,故D项错误。2.《水经注·清水》记载了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序陂。”这表明当时A.国家赋税的保障十分可靠B.田庄水利灌溉系统较成熟C.封建政府重视农业基础设施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兴修水利,有效地对农田实行“陂渠灌注”是汉代田庄农业生产的特色,遍及大江南北的田庄都建有自己的水利工程,故B项符合题意;“国家赋税的保障”和“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都是指的小农经济,像这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不是一家一户所能进行的,故非小农经济,排除A、D两项;“东汉大户”说明非政府行为,排除C项。-2-3.下表是北宋初年政府下达的一系列命令,这些命令反映出宋代时间内容乾德四年(966)自今百姓能广植桑枣开荒田者,并令只纳旧租,永不通检淳化元年(990)江浙等路……民多流亡弃地,遂为旷土,宜令诸州籍其陇亩数,均其租……召游民劝其耕种至道元年(995年)今年以来,天灾相继,民多转徙……应诸道州府军监管内旷土,并许民请佃,便为永业,仍与免三年租税A.不抑兼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B.统治者重视招抚流民开垦荒田C.租佃制已经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D.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大批南迁【答案】B【解析】【详解】表格中“开垦荒田,永不通检”“召流民劝其耕种”“免三年租税”说明政府重视对荒田的开垦,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不抑兼并土地政策,故A项错误;租佃制只是材料中提及,并不是主要经营方式,故C项错误;农民南迁不是材料主要内涵,故D项错误。【点睛】“开垦荒田,永不通检”“召流民劝其耕种”“免三年租税”是关键信息。4.邓广铭先生研究发现:624年唐政府宣布了均田制,但在唐代的各种史书中却都找不到其推行这一政令的任何具体史实;从敦煌发现的唐玄宗开元、天宝期间内一些户籍丁籍遗文来看,唐代人民只希望把丁壮期限缩短,可反证唐初均田制并没有普遍推行过。这说明A.史料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唯一载体B.大量史料的充分运用会再现历史C.探究历史史料有利于发现历史真相D.著名历史学家的解释具有绝对权威性【答案】C【解析】-3-【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邓广铭先生依据史料证明唐初均田制并没有普遍推行过,说明探究史料有利于发现历史真相,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史料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但非唯一载体;B选项错误,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人们只能通过史料认识和了解历史;D选项错误,著名历史学家的解释也是对所掌握史料的主观研究,并不一定真实客观的展现历史事实,因此并不具有绝对权威性。【点睛】本题考查史料对历史研究的意义,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内容分析选项可得出答案。5.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A.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朱元璋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和权力的划分,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这些措施都对地方加强了控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选项无法体现;D选项错在“避免”二字。6.中国古代多数帝王惧怕史官,因为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等都可能会在史官笔下留下线索。对于一个“昏君”的历史定位,绝大部分帝王都是恐惧的,对史官的进谏只要是不涉及王权本身的问题,帝王基本都听从之。这说明A.古代帝王都具有尊重史官传统B.“明君”的历史定位是历代帝王的追求C.皇帝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D.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答案】D【解析】史官是让皇帝事迹流传的秉笔者,因此皇帝害怕名声不好,一般不得罪史观,说明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故D项正确;古代帝王并不一定都尊重史官,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史官对于皇帝的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史官记载皇帝的行为不是因为皇帝是否原因,-4-故C项错误。7.下表是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表。该表反映了年份丝茶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1871〜1873年87.20%12.8%1891〜1893年51.50%48.5%A.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B.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C.西方的丝茶制造业开始超过中国D.西方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观察表格,中国丝茶出口比例下降,而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比例上升,说明中国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故选B项。中国此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很大进步,因而竞争力并不会增强,故A项错误;从表格不能得出西方丝茶制造业开始超过中国,故C项错误;西方生活习惯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8.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批准“距唐山10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即使“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这一举措A.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B.旨在实现煤矿业国有化C.增强了官督商办企业的信心D.有利于商办矿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开平矿务局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属于官督商办形式企业,材料中对于周边矿物开采的垄断,显然有助于该列企业的发展,故C正确;A中摆脱列强控制,不符合事实;B中国有化不符合洋务运动企业特点;材料显然不利于商办矿业发展,故D错误。-5-9.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A.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B.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D.主张推翻君主制度【答案】A【解析】据材料“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梁启超对于传统“仁政”思想的批判,故A选项正确;维新变法在1898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选项错误;儒家思想内容不仅仅限于“仁政”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推翻君主制度的主张,故D选项错误。故选A。10.“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A.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B.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C.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D.北洋军阀的统治受到沉重打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6年9月”“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可以得出,从时间和内容看,这则新闻报道反应的是国共两党联合发起的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D项正确;北伐战争不是针对日本的侵略,故A项错误;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是在1933年,故B项排除;反袁斗争发生在1912-1916年,故C项排除。【点睛】“1926年9月”“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是解题的关键。11.在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电文中,仅1934年10月1日至10月10日前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的各类命令和指示就有100多个,大多标注“十万火急”、“万万火急”字样,足见当时A.第五次“围剿”前山雨欲来之紧迫-6-B.华北事变之际国家局势之危难C.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的紧迫与仓促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之必要【答案】C【解析】【详解】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党中央的““十万火急”、“万万火急”正说明当时战略转移的紧迫性,故C项正确;红军长征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故A项错误;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之后,一二九运动学生提出的口号,时间不符合题干,故D项错误。12.蒋介石在1937年8月的反省录中写道:“平津沦陷,人民茶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抗战,以倭寇内部之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日记中的内容A.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有关B.说明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C.体现了对国共合作的反思D.表明蒋介石已正式联共抗日【答案】B【解析】“平津沦陷,人民茶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说明了蒋介石坚决抗战的决心,这是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上升的反映,故B项正确;卢沟桥事变爆发是在1937年7月7日,平津沦陷是在1937年7月30日,故A项错误;此时国共还没有合作,故CD项错误。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逐步实行“独尊儒术”,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唐代推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宋太祖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并规定:“进士须通经义,尊周孔之礼。”中央设国子监,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据统计,宋朝书院共有203所。长江流域占74.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南宋朱熹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唯生员不可建言”。“生员所作文章,不许妄行刊刻,违者治罪”。-7-——摘编自郭家齐《中国教育史》材料二190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改革科举,清廷乃于1901年9月颁布兴学诏书,改书院为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张之洞等拟定的近代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份量仍很重。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1906年正式成立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于1912年至1913年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即“壬子一癸丑学制”,强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废除了读经课和不合民国宗旨的教科书,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答案】(1)特点:以儒家教育为主线;服务于政府选官取士;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地域间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丰富的教育理念;政府严格控制学员思想言论。(2)变化趋势:教育改革者由地方督抚(政治家)为主转变为知识群体(教育家)为主;教育宗旨由“忠君、尊孔”为主转变为“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主”(教育指导思想由中体西用转变为民主共和);教育对象上逐渐趋向男女平等;逐渐消除科举制残余。影响:有利于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冲击了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教育的发展。从古代教育的特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由材料“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重振儒术”“宰相须用读书人”“宋朝书院共有203所。长江流域占74.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民办多于官办”“唯生员不可建言”“生员所作文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7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