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4课戊戌政变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戊戌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1.新旧势力斗争的表现及结果。2.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对应学生用书P97清单一顽固派对变法的破坏新旧势力的交锋1.代表人物(1)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2)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2.交锋举措(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③大部分官员对新政抵制。④荣禄等人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结束光绪帝主政、扑灭新政。(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②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四卿”。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④游说列强支持,没有结果。[深化认知]维新派变法措施严重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社会基础。清单二变法的结果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授以密谕。(2)谭嗣同带密谕夜访袁世凯。2(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2)捕杀“戊戌六君子”。(3)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深化认知]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与统治权力,体现出其反动性的一面。维新派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出其进步性的一面。清单三变法的评价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③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3.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深化认知]维新变法运动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给沉闷的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客观上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应学生用书P98探究点一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史料探究]材料一诏令废除八股后,大学士刚毅立即跳出来反对,说:“此乃祖制,不可轻废,3请下部议。”光绪帝明确回答:“部臣据旧例以议新政,惟有驳之而已,吾意已决,何议为?”刚毅并不示弱,仍说:“此事重大,行之数百年,不可遂废,请上细思。”光绪帝愤怒至极,厉声喝道:“你难道想阻挠我吗?”刚毅这才无话可说。(1)材料中大学士刚毅对变法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说明改革具有什么特点?[答案]态度:反对变法。原因: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特点:改革道路艰难、曲折,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材料二(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结论形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的主要阶级来源就是新兴的弱小的民族资产阶级,顽固势力的阶级根基遍布城乡,力量雄厚。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2)重要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探究点二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史料探究]材料一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对戊戌变法性质的分析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答案]不正确。材料认为戊戌变法是“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而康有为维新思想是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政4治主张;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史学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案]触动了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结论形成]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1.性质(1)从背景和条件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背景和条件下发生的,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的政治运动。(2)从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要求光绪帝仿效日本、俄国的改革进行变法,从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适应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意义(1)爱国性: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2)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3)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乃至掀起百日维新,这些使民众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思想,认识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从而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对应学生用书P99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D.与他国争夺在华利益5解析:选D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任何举措,其基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英、日等国为了与其他国家争夺在华利益,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2.光绪帝诏令:“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从本质上表明光绪帝()A.主张变法图强,建立资产阶级立宪政治B.杂糅中西学精华,创造新儒学体系C.维护封建根本,与守旧派根本利益一致D.崇尚经世致用,主张兼容中西解析:选C由“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可知,光绪帝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体系,与顽固派根本诉求一致,故本题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并非本质性内容。3.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解析:选D材料中强调的是戊戌政变,D项描述的是戊戌六君子因变法失败而被杀的史实,符合题意要求。A反映的是清初的重大事件,B项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C项说明的是清末地方军事势力的兴起。4.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变法进程过分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解析:选A从材料中“诏令184条”可知政令颁发之多,改革者改革之心切。“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进一步佐证改革进度超出了可接受范围,急于求成,故选A。5.戊戌政变后,大部分新政措施被推翻、废止,重行禁止士民上书,大权被慈禧太后所掌握,皇帝徒有虚名,改革之事,遂成泡影。当时被保留下来的是()A.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6C.精简机构,裁减冗员D.设立京师大学堂解析:选D戊戌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6.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解析:选C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7.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他们的改良,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剥削人民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并企图以此来阻挡人民革命运动,把革命熄灭于无形之中。所以,改良主义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摘编自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1967年)材料二研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戊戌变法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有进步意义。第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他们是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脱离了人民群众。因此,它是一个软弱的改良运动。——摘编自杨志钧《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1980年)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了有益的尝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此,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视为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摘编自危兆盖《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008年)(1)材料一对戊戌变法作出了怎样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评价产生的时代因素。(4分)(2)试比较材料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材料一的异同。(4分)(3)材料三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又有了怎样的发展?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评价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史观进行分析。第(2)问,不同点,根7据材料信息,从方法和结论上分析概括;相同点,根据材料信息,从研究方法上进行比较。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研究方法和结论上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发展、思想状况、学术方针、史学研究状况等方面分析归纳。答案:(1)评价:认为戊戌变法是反动阶级发动的反动运动,目的在于剥削人民、巩固其统治和扼杀革命。因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 戊戌政变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8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