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1-长郡中学2018—2019—2学年高二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75分)1.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探求深沉的哲理,注重义理分析、抽象思维。玄学的出现反映了A.道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B.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C.知识分子摆脱儒学束缚的要求D.士人对国家分裂的不满情绪【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魏晋时期道家和佛教在中国快速发展和壮大,对儒学正统地位构成严峻挑战,在此情形下玄学应运而生,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说明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不能反映知识分子摆脱儒学束缚的要求,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名师点睛】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研究儒家经典)思潮的思想主流。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学论辩。玄学的出现,表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2.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与这一思想一致的为A.不在其位,不谋其政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答案】D-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把每个人按照智慧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而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指的是: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也是各司其职,故D为正确答案。A、B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礼”的表现,一定要遵守等级关系,排除。“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强调的是治理国家和人民的手段,故C排除。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柏拉图3.董仲舒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董仲舒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解释其对儒学的新发展D.教化民众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天人感应”思想。依据材料“世治而民和······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气生灾害起。”可知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认为如果天下大治,政通人和,上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如果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其主要目的是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董仲舒采取的措施,并非目的,错误;C选项也是董仲舒采取的措施,并非目的;D选项错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的目的主要为了限制君主,不是教化民众以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有学者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法家不知此义,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这一认识的主旨是A.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B.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C.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D.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答案】B-3-【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指出:法家思想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误以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始终是一致的,故这一认识实际上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B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5.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指出:他们的主张,由同情心立脚,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最主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庄子B.韩非子C.孟子D.墨子【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此学派主张兼爱和非攻,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故本题选D。6.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来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主旨是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B.发展经世致用之学C.主张理性独立思考D.抨击君主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考查学生对材料文字分析得出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文字“中间千百年来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可知作者的主张,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材料文字都反映不出,均排除。故选C。7.琉璃厂书贾记载,晚清以来,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术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这表明A.废科举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B.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4-C.维新变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D.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学受到追棒,而旧书无人问津,体现了甲午战败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故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废科举的相关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相关信息,排除B;C项维新变法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排除。所以选D8.费正清在《传统与现代》中说:“中国的政治生活一且失去了天子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因为此时的国家首脑已经得不到传统礼教对至高权威持有者的敬威了”,费正清这句话曾在说明A.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秩序重构的艰难曲折性B.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幽禁的历史命运C.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它所起到的思想解放作用D.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君主专制,但中国当时最高统治者却因此失去了统治中国的最高权威,要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十分困难,由此可知材料所述为革命后所面临的困难,所以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认识9.“……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材料主要强调了“新知识分子”A.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B.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C.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D.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答案】B-5-【解析】材料中的“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说明“新知识分子”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故答案为B项。A项不是材料的核心思想,C项材料不能体现,D项与事实不符,排除ACD项。10.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材料认为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A.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C.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D.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收音机属于科技成果,收音机使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独裁统治国家而要推行民主政治,是在强调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埃及的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选项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具体的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新自由主义”思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11.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两人对暴力革命的内涵理解不同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D.两人对公民权利认识不同【答案】B-6-【解析】试题分析:启蒙思想家卢梭和康德的主要观点是“人生而自由”和“思想自由”。卢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他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利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康德在卢梭的“人生而自由”的基础上,有提出了思想的自由: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再结合材料所给出的信息,可见,关于获得自由平等是两人的共同主张,不同在于达成目的的手段。所以答案选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名师点睛】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12.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应该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顾炎武的《日知录》C.李贽的《藏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粱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深受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的影响。因此,他评价的书应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故答案选D。结合所学可知此AB两项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没有维新、变法的思想,排除。结合所学可知《焚书》《藏书》为李贽所作的诗文,没有维新、变法的思想,故C项错误。13.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B.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D.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7-【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魏晋时期”“门阀士族”“批判名教礼法”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总体上处于分裂(只有西晋短暂统一了全国),从而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皇权”跟秦汉时期相比,也呈现出“回落”,故D符合材料意思;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但思想格局并未出现重大变化,排除A;早期民主思想产生于明清时期,排除B;社会精神信仰全面缺失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C。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14.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表明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13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还未发生,A项排除;材料中“社会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对民生的关注,他一直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未转向社会主义,B项排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奋斗目标,并非权宜之计,C项排除;材料反映出孙中山吸收社会主义思想,关注民生,思想与时俱进,D项正确。15.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
本文标题: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