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疆阿克苏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新疆阿克苏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说明:1.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不要答题。2.用蓝、黑色墨水或蓝、黑色笔芯圆珠笔在试卷上直接答题。3.要求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卷面整洁。一、单项选择题1.“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大跃进运动。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急于求成、“左”倾、浮夸风盛行,A项正确;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2.台州闻名遐迩的医药企业——方一仁始创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历经126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A.公私合营B.承包经营C.私有化D.中外合资【答案】A【解析】【详解】1829+126=1955年,可知此时是新中国对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进行改造,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A正确;B和D属于改革开放后形式,C与公有化相反。3.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于2A.安徽、江苏B.江苏、四川C.安徽、河南D.安徽、四川【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以建设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取得巨大成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和四川广汉市向阳镇,故本题答案为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4.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直到今天,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B不对,1992年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D不对,中国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方针。C符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点评:审题的钥匙——正确解读“命题用语”(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5)注意区别题目中的比较固定的各种用语。5.1980年,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包括3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厦门⑤海南⑥广州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经济特区。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它们以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因此,①②③④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海南成立特区时间是1988年,广州不是经济特区,所以排除其他选项。6.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倡导婚姻自由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反清革命【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是服饰的变化;“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废止缠足。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7.关于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世纪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B.20世纪初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C.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的开通D.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上海航线的开通4【答案】B【解析】B选项说法正确,1909年中国制造了第一架飞机,制造者是冯如;A选项错误,时间应该是20世纪;C选项说法没错,但并不是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D选项说法错误,第一条航线是从北京到天津的。8.“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该材料反映的是A.电报传入B.电灯传入C.电话传入D.英语传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德律风”是英语“电话”(telephone)的译音,材料“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说明了电话的通话功能。因此,材料反映了壬午季夏(1882年夏末)电话传入上海的情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A、B、D项不符合材料要求,排除。9.2008年春运期间我国南方遭遇了罕见的大面积凝冻天气,导致部分地区断电。蒸汽机车“重出江湖”,代替电气机车保障了春运工作的进行。下图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0号”蒸汽机车,于1882年开始运行。这辆机车当时应该运行在A.淞沪铁路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D.京汉铁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交通工具的革新。依据材料及其所学知识可知,淞沪铁路是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在华修筑的第一条铁路,A项不符合题意;1882年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这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C项符合题意;京张铁路于1909年修筑,B项不符合题意;京汉铁路于1906年修筑,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5【点睛】解答本题易错误选择A项,因“保存至今最早的蒸汽机车”而误以为是中国第一条修筑的铁路:淞沪铁路。本题关键信息:1882年。10.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A.电视B.广播C.报纸D.电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结合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的知识可知,使人们“开眼界”的是电影,故本题答案选D项。电视问世于1924年,是由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的,这与材料中1909年时间冲突,故排除A项;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11.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上演了“黑色星期四”,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导致这次经济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制度本身B.股票投机C.盲目生产D.贫富悬殊【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29年10月24日,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次经济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固有矛盾的爆发,故A正确。股票投机,属于金融市场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B排除。盲目生产,属于主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C排除。贫富悬殊,属于社会消费力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D排除。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原因12.自由放任主义认为,社会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是指A.市场的自我调节6B.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C.政府刺激消费的措施D.政府大量增发纸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自由放任主义又叫无干涉主义,它主张让政府放手让商人自由进行贸易。认为市场应该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是社会经济中“看不见的手”,而国家的调控是市场经济中“看得见的手”。故本题正确选项应该为A。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自由放任主义13.世界银行的条例中写道:“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据此可知,世界银行的主要职能之一是A.稳定国际汇率B.消除贸易壁垒C.提供发展援助D.促进经济全球化【答案】C【解析】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世界银行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提供发展援助,故答案为C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是稳定国际汇率,排除A项;消除贸易壁垒和促进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排除B、D项。14.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判断是707年代经济危机后的措施。15.下列关于当今美国“新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B.是推动美国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C.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D.形成了人类最终的经济发展模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美国“新经济”的认识与理解。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明确题干“不正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依据唯物史观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在发展不同时期会拥有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最终的经济发展模式,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干要求。美国“新经济”趋势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A;B项表述准确,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项符合“新经济”特征,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历史时间和历史概念理解掌握。“新经济”包括三要素: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其实质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些列的其他领域的创新。16.列宁评价某制度时说:“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该制度在当时A.巩固了十月革命胜利成果B.立刻引发农民不满和暴动C.促进了苏俄经济迅速恢复D.奠定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可以知道此制度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2高度集中起来,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障,巩固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在“立刻”;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是新经济政策。8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21年开春以来”,说明此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即可明确这一政策的特点是采用市场关系来调节生产,故D项符合。【考点定位】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18.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C.重点放在农业D.重点放在重工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在执政苏联时期虽然出台了一系列致力于克服斯大林体制弊端的措施,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本文标题:新疆阿克苏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40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