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秋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模块综合检测卷二(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伯里克利(约公元前495—公元前429年)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的雅典()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B.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C.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D.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解析:抓住题干中“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和“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的信息可知,古代雅典法律制度保护了普通公民的利益,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保障,故D项正确。梭伦改革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且表述错误,排除;罗马万民法是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答案:D2.泰米斯托克利是雅典“十将军委员会”成员之一,曾为雅典城邦屡立功勋,但后来却贪赃受贿,甚至出卖国家利益,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这种处置方式产生于()A.城邦出现时期B.梭伦改革时期C.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里克利改革时期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其说的是“陶片放逐法”,它是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创立的。答案:C3.《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C.革除了陈风陋习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军功者”“宗室”,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这样秦国原来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就逐渐被废除了,故选B项。-2-答案:B4.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结合孝文帝的改革,对这一记载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孝文帝爱好学习B.孝文帝崇尚儒家思想C.孝文帝文化水平较高D.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解析:本题强调结合“孝文帝的改革”对材料进行理解。因为改革中有大量汉化措施,由此从材料“《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可看出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答案:D5.范仲淹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答案:B6.为了克服北宋初期“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造成的弊端,王安石在变法中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A.保甲法B.将兵法C.更戍法D.保马法解析:从材料中“北宋初期”“将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可以判断这是指实行更戍法带来的兵将脱节、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弊端,而王安石变法中针对此的措施即是将兵法。答案:B7.15世纪后期以来,古登堡(注: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和争论,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由上述材料推断()A.科学知识为神职人员垄断B.宗教迷信在欧洲广泛流行C.文艺复兴开阔了人们视野-3-D.印刷技术推动了宗教改革解析:古登堡版《圣经》是活字印刷术,《圣经》的发行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圣经》,推动了以后的宗教改革,故D项正确。答案:D8.俄国成为“欧洲谷仓”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A.彼得一世改革B.废除农奴制改革C.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D.斯托雷平土地改革解析: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促成了经济大发展,使俄国成为“欧洲谷仓”和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出口国。答案:D9.下列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一次自上而下由封建主进行的改革B.是一次为巩固沙皇统治进行的改革C.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D.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俄国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答案:D10.在工业革命大潮直接有力的冲击之下,穆罕默德·阿里对埃及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进行了改造,能体现这一改造的措施是()A.大力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盗匪C.坚决打击马木路克割据势力D.创办第一批近代工厂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社会生产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选项可知只有D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D11.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即完成了历史的重大跨越的最根本因素是()A.门户开放,受西方国家的影响B.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C.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4-D.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解析: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C项符合题意。答案:C12.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从题干可以看出,康有为认为法国大革命造成了大规模的杀戮与流血事件,表明他并不赞成革命的手段,所以排除A、C两项;康有为作为维新派的代表,阐述法国大革命后果的用意是促使光绪帝变法,由此排除D项。答案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3.(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的形式,控制着政治和宗教生活。公民大会虽然存在,但权力很小。许多雅典农民因为不能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他们以自身为抵押向贵族借债。农民们一次次地要求取消债务,将土地归还穷人,雅典似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雅典贵族对危机做出了反应,公元前594年他们选择了梭伦这位具有改革思想的贵族做首席执政官。——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材料二除却欠债千家乐,重获自由万民祥……挣脱枷锁出牢笼,海阔天空任翱翔。——梭伦材料三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梭伦材料四雅典人之所以这时候邀请梭伦出来,是因为当时雅典正面临危机——贫富分化严重,富有者和贫穷者的分化正在激化……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穷人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白海军《光荣希腊》-5-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目的。(6分)(2)材料二的诗句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举措直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4分)(3)材料三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根据材料四归纳能够论证这一理念的重要举措。(3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贵族……控制着”“公民大会……权力很小”可知改革前社会问题的表现即贵族专政;由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状况指出改革的目的。第(2)问由材料二中“除却欠债”“重获自由”等可知是颁布“解负令”,其历史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梭伦不偏不倚、处于二者之间可知其理念是中庸。举措由材料四最后一句话可得出答案。第(4)问可从其缓解矛盾、减少阻力等方面回答。答案:(1)表现:贵族专政;农民(平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民(平民)生活贫困,容易沦为债务奴隶。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或巩固奴隶主统治)。(2)举措:颁布“解负令”(或废除债务奴隶制)。作用: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让欠债为奴的平民重获土地和自由。(3)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举措:不平分富人的财产,但也让穷人得到实惠。(4)这一理念可以缓解矛盾,减少阻力,推动改革成功。14.(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骠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孝文帝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帝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帝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6分)-6-(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4分)解析:第(1)问可从两段材料中分析其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区分异同。第(2)问中的立足点可从材料中得出,材料一站在了以汉族为中心看鲜卑族的发展的角度,材料二则站在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立场上;“原因”可结合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族观念逐渐形成的历史背景作答。答案:(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盲目汉化的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点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15.(12分)向西方学习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1年明治政府派使节团考察西方。实地接触西方世界,对成员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正如随行的福田德兰所说的,在西方文明面前,他们“简直像乡下姑娘来到了上野火车站,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愈觉得自己土里土气,恨不得钻进地洞里去”。大久保利通也发出了“深感我们不适应这个世界”的感慨……因而最终他们“无所畏惧地放弃了自己的喜好,吸纳了外国的文明”。——吴延谬《日本史》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
本文标题:2019秋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4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