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择题2分,30个选择题,合计60分。1.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的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这种“异质”的思想系统A.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B.吸收“西学东渐”成果C.背离了传统儒学范畴D.批判传统的政治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这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是指以李贽、黄宗羲等人为代表的批判传统儒学的思想体系,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体现了当时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诉求,故选D项;但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儒家思想的范畴,也不是受外来思想影响的产物,更没有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促进社会转型,排除A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联系所学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分析解答。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可得出C正确;AC只符合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这一个方面,说法不全面,故排除;D只符合胡汉2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这一个方面,说法不全面,故排除。3.《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重视规则和秩序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强调变革和法律【答案】B【解析】【详解】依旧材料,《礼记》强调序,《孟子》强调规矩,《道德经》和《韩非子》强调的是“法道”“法自然”和“无二”,共同反映了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学者的观点趋向一致,不是相互竞争,排除A项。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法家强调变革和法律,道家崇尚自然,故排除D项。【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说法是否符合史实;要注意说法与材料是否相关;还要注意说法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4.隋朝《开皇律》“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判,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除恶及故杀人越狱者,虽会赦,犹除名”。这些律条的制定A.受儒学思想影响较深B.体现了专制制度的完善C.存在着重罚轻罚倾向D.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答案】A【解析】【详解】从《开皇律》规定的十恶之条可以看出,主要内容是维护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反3映了隋朝法律条文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故A正确;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从材料来看,就是重罪重罚,不存在重罪轻罚的倾向,排除C;从材料中的律条看不出是为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作出的规定,排除D。【点睛】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出法律思想儒学化或以儒入法的特点。本题主要是从法律条文所表现出的维护儒家伦理纲常的特点,得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正确选项。5.“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A.奖励耕战与民休息B.厉行赏罚崇尚法治C.仁者爱人尊君爱民D.崇尚贤能厉行节俭【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派主张国家大一统,解决无序的状态,“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主张集权政治,并且“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结合诸子百家特征分析可知,该派别为法家,法家厉行赏罚崇尚法治,故B正确;“与民休息”为道家思想,道家重视对宇宙论、认识论的探讨,不符题意,排除A;C项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重视个人伦理道德,不符题意,排除;D选项为墨家思想,不符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联系所学法家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6.有学者如此评论理学的某一观点:“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与该观点相契合的是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B.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C.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4D.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答案】C【解析】由“只有他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A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与材料无关;B强调的是心即理也,与材料无关;D强调的是格物致知,与材料无关。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的理解。7.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映出顾炎武A.倡导“工商皆本”B.主张经世致用C.提倡轻徭薄赋D.萌发民本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反映出顾炎武倡导工商皆本的思想,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世致用,也不能看出提倡轻徭薄赋,排除BC;材料反映的是重商思想,并非民本思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联系所学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8.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一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5为基础。同样,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材料中的这两场“再生”分别指的是A.启蒙运动陆王心学B.文艺复兴汉代儒学C.宗教改革宋明理学D.文艺复兴宋明理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希腊罗马作家”“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可知,材料符合文艺复兴的特点,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质上是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中国8世纪之后是唐朝时期,正是理学兴起和发展的时期,故D正确;根据“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可以排除文艺复兴运动,排除A;汉代儒学兴起于公元前2世纪,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宗教改革不符合“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希腊罗马作家”“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联系所学文艺复兴和理学思想的产生的史实分析解答。9.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B.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C.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雅典,人文精神虽已发展,但并非主流思想,材料信息说明了这一点,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普罗泰格拉是雅典人文精神起源的代表人物,此时,人文精神起源,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有所下降,排除A;B项与材料没有关联,排除;材料中的6事例只能说明雅典直接民主的非理性,无法体现是统治阶级所为,排除D。10.“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材料阐述了A.启蒙运动的原因B.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C.宗教改革的原因D.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关键信息“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原因和新航路开辟得原因不符合题干所描述的时代特征(即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D;宗教改革,主张信奉的经典仍然是《圣经》,而材料对《圣经》持“否定怀疑”态度,排除C;根据材料,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引发了信仰危机,继而引发了启蒙运动,宣扬理性,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联系所学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解答。11.“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B.法律是理性的体现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D.教育使人认识美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苏格拉底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反对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提出美德即知识,教育使人认识美德,故D正确;普罗泰戈拉主张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但忽视了理7性,排除A;B是孟德斯鸠的思想,C是康德的思想,二者不符合“承认人为万物尺度”,排除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联系所学苏格拉底的思想分析解答。12.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柏拉图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A.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B.人是万物的尺度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D.理念是万物本源【答案】A【解析】【详解】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许多学生却闻出了香味,说明这是一种心里上的盲从,没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只有柏拉图坚持独立思考,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故A正确;依据材料“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可以看出,其他学生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感觉说出感受,B错误;材料中苏格拉底让学生闻苹果,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而苏格拉底并没有告诉学生是什么味道,因此不能体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C错误;材料并未对世界的本源进行探索,D错误。13.柏克在《法国革命论》指出:“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法国A.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B.—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則C.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8D.实现了政治民主与社会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法国大革命中,教堂被强制关闭、行政命令各色人等必须以公民相称,妇女被强迫一律穿长裤戴红帽,由此可知,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
本文标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4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