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部4月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班级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Ⅰ卷(共48分)1.《左传·昭公》中写道:“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政治意图是A.灭亡殷商B.巩固统治C.镇压叛乱D.恩及兄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根据“以藩屏周”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政治意图是拱卫王室,巩固统治,而非是为了灭亡殷商、镇压叛乱和恩及兄弟,故排除A、C、D项,故选B。【点睛】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2.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2【答案】B【解析】【详解】制度的完善在于是否适合当时的实际,而非不断地改革,排除A;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丞相权力在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可见加强皇权是改革的核心,故选B;古代中央机构改革的核心是加强皇权,而非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排除C;君权与相权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对基本矛盾,这一制度稳定的基础依赖于皇权,排除D。3.《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沿革。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代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故D符合题意。A项错误,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弹劾的权利;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监察官员素质的问题;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度·沿革4.明代大学士叶向高曾说:“臣备员(指叶向高谦称自己在内阁凑数)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材料反映了当时A.君主大权独揽B.内阁受到六部非议C.宰相权力极大D.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答案】A【解析】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百凡皆奉“圣断”,“圣”就是君主的意思,部务尽听“主者”,“主”也是君主的意思,所以材料只能反映当时君主大权独揽,所以本题答案选择A.君主大权独揽。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大权独揽5.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答案】C【解析】从材料“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中可以看出这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A是鸦片战争的结果;BC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所以排除ABD,选C。6.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A.1840年B.1860年C.1895年D.1901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日本商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并免除内地税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现象是指日本人可以在中国重庆开设工厂,这种现象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即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并且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故C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没有取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力,故AB项排除;1901年晚于1895年,故D4项排除。【点睛】“日本商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并免除内地税收”是关键信息。7.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祀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新疆”、“晚清名臣”、“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可知是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故B项正确;ACD项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与“新疆”无关,排除。8.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B.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C.列强在华利益趋于一致D.该政策不影响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以知道,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因此得到各国支持,说明列强在华利趋于一致,故C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应排除;“门户开放”政策不涉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故B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9.义和团揭帖中有以下诗句:“沿河一带建楼房,扯旗放炮逞刚强;有朝西北真主来,一炬火光化无常。”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5A.盲目排外性,对清政府缺乏警惕B.利用迷信,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C.缺乏正确斗争目标和正确理论指导D.组织过于松散,没有统一的领导【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义和团运动。根据“有朝西北真主来,一炬火光化无常”可知义和团的斗争局限于打击破坏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斗争目标和方向,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盲目的排外性、利用迷信以及没有统一领导在题意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A、B、D项;故选C。【点睛】义和团作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且义和团本身也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义和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在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失败。这些都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10.下列有关《辛丑条约》有别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最突出的、最能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确立的是A.签约国之多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不平等条约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京津军事要地为外国派兵驻守,清政府被解除武装D.清政府必须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正确;签约国多、划定使馆界、京津军事要地为外国派兵驻守不能体现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体现“最突出的、最能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确立”的特点,故ABC错误。11.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6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B.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C.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其中新鲜血液指的是共产党,确立三大政策后,国民党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12.《三字经》自宋代问世以来,随时代发展而增改,以下为节录部分:……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段。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其中“革命兴”、“立宪法”分别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B.维新变法运动、《钦定宪法大纲》C.义和团运动、《中华民国宪法》D.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兴”、“立宪法”分别指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ABC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辛亥革命而非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均非革命活动。13.下面是新中国历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示意图。此图表明新中国7A.政协制度形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B.爱国统一战线力量逐步发展壮大C.联合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D.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已经较为完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954年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能结束,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人数的增长说明爱国统一战线力量逐步发展壮大。故选B项。其他选型与图片中的信息不符合。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政治协商会议14.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里程碑”表现在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和重大的历史意义。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意味着中国正在逐步迈向社会主义,体现新中国建立以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成果。故选D。A项是在1956年;B项是在1949年;C项错误,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确立的。考点:1954年宪法8点评: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规定了国家的国家机构和组织原则,规定了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1954年宪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的成就,为以后的国家机构的建立和有效地运作提供了依据。15.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是因为周恩来主张A.和平共处不称霸B.求同存异谋发展C.加强团结不结盟D.区域互利求合作【答案】B【解析】本题关键词为“菲律宾”“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可见中国当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先有矛盾后化解,只有万隆会议符合要求。万隆会议上初期与会国存在严重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6.周恩来总理在谈及某一外交活动时评价道:“这一突破,使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往来了。”这一外交活动是A.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C.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签署D.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的缓和促使中国出现一个新的建交热潮,“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是中美关系缓和的表现,故C项正确;“求同存异”使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故A项排除;B项是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排除;D项是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下表现,排除。17.它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次重要外交实践,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9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是指A.亚太经合组织B.上海合作组织C.华沙条约组织D.东南亚国家联盟【答案】B【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
本文标题: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42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