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南宁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月考(一)文科历史试题2019.3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答案】B【解析】从周王分封的对象来看,不仅仅有自身的家族成员,还有古代先贤的后代,这体现出了周王的贤明的形象,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没有体现出权力集中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分封对象是古代先贤的后代,不是自身的王室成员。2.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得买卖,材料“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说明这种行为动摇了井田制。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点睛: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在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受封者世代享2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3.稷下学宫是齐国著名的高等学府。齐国君主对稷下学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这表明稷下学宫A.促成了学术百家争鸣局面B.适应了诸侯变法需要C.实现了诸子百家平等共存D.兼具学术和政治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反映了稷下学宫的学者既有学术研究的一面,又有议论国事的政治职能,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的关系,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变法改革,故B错误;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诸子百家是平等共存的,故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学术和政治的职能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4.“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D.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答案】B【解析】由“以此为人君则鬼(建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购在(慈),为人子则...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可以看出当时秦朝也是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与材料无关;C项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整理理解“以此为人君则鬼(建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3父购在(慈),为人子则...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结合儒家思想可分析出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5.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需接受处罚。这些规定A.反映出秦律的严苛残暴B.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C.推动秦代冶金业的发展D.说明铁犁牛耕逐渐普及【答案】B【解析】“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说明秦朝对于铁器和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显然是保护农业发展的动力,有利于精耕细作发展,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6.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集权的加强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可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强化了纠弹职能,弱化了谏诤职能,加强了君主的权力,这主要是君主集权的加强的结果,故A正确;御史台管监察,谏官负责谏诤,职能不同,不能体现机构重叠,排除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变化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并非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排除D。7.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4使外国者”由此可知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在西域设立设专职官员管辖,保护丝绸之路畅通,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而是强调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排除A。材料强调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不是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排除B。材料强调汉武帝时期在西域设立设专职官员管辖,保护丝绸之路畅通,而不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排除D。8.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从“王”字入手,美化君权,分析君权的神圣,宣扬君主代表上天统治民众,即君权神授,A项正确;“天人感应”意指天能预示灾祥,人君要顺天而行,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仁政”,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教化”,排除D。所以选A点睛: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掌握。(1)儒家思想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后经发展,从哲学的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的合理性,即程朱理学。(3)后来再由陆王心学的发展,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9.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5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农业发展,而不是南方的商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10.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答案】A【解析】材料中东汉时期“尊儒成风”,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反映了从东汉到魏晋时期对儒学态度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学思想开始产生了怀疑。这说明了时代的变迁影响着价值观念的选择。故排除BCD,选A。11.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6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作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注重市场营销策略,故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长沙铜官窑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故A选项错误;长沙铜官窑也不能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故C选项错误;材料虽然反映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但也不能说明其产品主要销往海外,故D选项错误。故选B。12.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答案】A【解析】据材料提到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舍人税地有利于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故A正确;租庸调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故B错误;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趋势入手,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得出“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的结论。13.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进爵。这说明A.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B.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C.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D.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答案】C【解析】7“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说明出自民间的诗人可以取得功名,体现出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B和D只是材料体现出部分信息,排除。14.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相权的削弱B.事权的分割C.三省六部制的破坏D.理学的束缚【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思想就是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加强集权,这造成了机构臃肿庞杂,效率很低,故选B选项。A选项称不上是主要原因;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是思想层面并不是主要原因。15.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答案】B【解析】宋代的宗族制度具有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等特征,同时高级官僚也推进宗族建设,这些都有利于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稳定地方宗族的结构和秩序,体现了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故B正确;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瓦解,故A错误;宗族文化不等于世俗文化,故C错误;宋代的宗族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族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出发,联系国家权力与地方宗族制度8的相似作用,即可推理出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18题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整个中国古代的人事制度,大体上包括了官吏的选拔、培训、任用、考核、融陟分类、体禄、体致以及监察
本文标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4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