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概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线索1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线索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线索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第28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考纲清单]“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一、“一五”计划1.时间:1953~1957年。2.目的: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3.基本任务(1)优先发展重工业。2(2)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素养感悟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独立,摆脱了被列强奴役剥削的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了“一五”计划,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工业化力量,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1)农业: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2)手工业: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三、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2.时间:1956年底。3.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四、探索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1)特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3(2)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3.危害(1)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2)1959~1961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五、国民经济的调整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3.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考点一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家资本主义与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2.统购统销指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应,农民的口粮和种子粮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它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原始积累。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4(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一五”计划的特点、实质及问题(1)特点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②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③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④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⑤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⑥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3)问题①工业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步伐;1956年出现全局性冒进,基础投资总额过大,造成国家财政紧张。②社会主义改造:盲目追求改造速度,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改造中的不良举措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无视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要,改造模式集中、单一。针对练1(2018·南京月考)“一五”计划是在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的情况下开始的,它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到1957年底,156个项目中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材料旨在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A.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B.完全依赖于苏联经济技术援助C.得益于苏联的援助和国内环境D.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得到了苏联的援助而非照搬苏联建设经验,故A项错误;材料中苏联对“一五”计划的完成协助力量较大但并非完全依赖苏联的援助,还离不开中国人自己的奋斗,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国内环境相对稳定和苏联的援助推动“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一五”计划完成的作用,故D项错误。考点二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八字方针5(1)含义: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失误的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②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经验教训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③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④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⑤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针对练2“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A.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中关键词“高炉”“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可以看出是大炼钢铁,是“大跃进”大办工业的表现,“大跃进”是“左”倾错误指导下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的运动,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大炼钢铁(过度注重重工业)导致了国民比例的严重失调,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6“大跃进”是一次严重挫折,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故D项错误。材料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可以“一五”计划为标志。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一部分农产品、矿石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并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代替它们的进口;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优先发展,用重工业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装备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随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摘自武力《从二百年的大视野看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发展》要求: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独特之处。信息:答案借鉴苏联模式并得到苏联资金、技术援助;以高速发展为首要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用重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金积累;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改变原有工业的畸形布局;逐步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材料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发现问题:新中国50年代的户籍制度与当时的体制与经济发展模式息息相关,教材并未涉及。思考:1958年国家出台《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实质?试答:答案原因:农村劳动力流失,阻碍农业集体化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新兴的工业城市容纳力有限。实质:新中国50年代的户籍制度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实施的具体体现。7史料一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方案粮产量棉产量钢产量方案一(1955年夏)4600亿斤4300万石1100万吨方案二(1956年1月)6400亿斤7000万石1500万吨方案三(1956年8月)5000亿斤4800万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8讲 中国社会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46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