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我国的盐城湿地是世界的三大湿地之一,现在每年以1333公顷的速度向大海淤积扩张,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抬升B.海水水位下降C.流水堆积D.气候变暖解析盐城湿地是中国沿海地区面积最大的湿地。由于流水堆积的作用,盐城湿地每年以1333公顷的速度向大海淤积扩张,其淤积扩张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答案C2.古生代自然环境重要特征()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解析古生代的相关特征是: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答案B3.我国首次在陆地发现的“可燃冰”赋存于细砂岩、泥岩中,这表明陆地“可燃冰”的形成环境最可能是()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玄武岩解析砂岩、泥岩都是沉积岩,而“可燃冰”储存于细砂岩、泥岩中,所以“可燃冰”的形成环境最可能是沉积岩,故选B。答案B4.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板块内部比较活跃,交界地带比较稳定B.红海正在不断缩小,几千万年后将会消失C.大西洋在不断扩张,几千万年后将会成为最大的海洋D.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分裂形成解析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因红海地处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正在不断扩大,几千万年后将形成新的海洋;因大西洋地处美洲板块、欧亚板块及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大西洋不断扩张,几千万年后将会成为新的海洋;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分裂形成。故选C。答案C2某地发现一个岩石标本,如右图所示,岩石内清晰可见古生物轮廓,经鉴定其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属无脊椎动物种类。据此完成5~6题。5.该岩石为()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6.该岩石形成于()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新生代解析第5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岩石具有化石,应该属于沉积岩,故选D。第6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岩石中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只生存在古生代,故选C。答案5.D6.C7.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两个板块碰撞而形成的,这两个板块是()A.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C.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解析板块和板块碰撞挤压会形成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答案C8.下列岩石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A.花岗岩、石灰岩B.大理石、石灰岩C.石灰岩、页岩D.页岩、大理岩解析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石灰岩、页岩都属于沉积岩,C对。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石属于变质岩,不含化石,A、B、D错。答案C9.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3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河,判断理由是。(2)图中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深度1.6米处是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理由是。(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状况确定地势的高低,由此判断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南流向东北;再根据内外流河的特点和该河流流经地区的自然特征确定河流类型为内流河。第(2)题,地层年龄的新老关系,一般规律是: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上。读该流域地层剖面图时,需读准地层深度、年龄和沉积特征的对应关系,这样可直接读图得出答案。第(3)题,结合图中经纬网和区域中相关信息,推断该区域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答案(1)从西南流向东北内流河流没有流入海洋,而是消失在沙漠里(2)远湖沼湿润当时为湖沼沉积,属水域环境;而现在是风沙堆积,属荒漠环境(3)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沙漠化(荒漠化)能力提升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河蚌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A.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C.今天的海螺、河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D.古老的海螺、河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解析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河蚌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太行山原来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变动逐渐隆起形成山脉。答案A4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右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2~3题。2.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①碰撞挤压②张裂作用③生长边界④消亡边界A.①③B.①②C.②④D.②③3.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A.渭河谷地的形成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C.青藏高原的隆起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解析第2题,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说明板块相分离,板块运动形式为张裂,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故选D。第3题,渭河谷地是地质构造中的地堑,地处断层处相对下降的岩块,是升降运动,A错误;日本福岛地震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板块水平挤压形成的,B、C错误;东非裂谷带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D正确。故选D。答案2.D3.D4.图甲中的板块消亡边界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板块生长边界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图乙中①处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对照图甲分析,它是由()图甲图乙A.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5B.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的C.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D.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张裂形成的解析图乙中①处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该山脉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故选A。答案A下图为某沿海地带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该海域面积与古地质时期相比,应该是()A.增大B.缩小C.没有变化D.前面回答都不对6.岩层的古老程度为()A.一样老B.a层最老C.b层最老D.c层最老解析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泥沙堆积形成沉积岩(物),导致陆地面积扩大,海域面积缩小,选B。第6题,根据沉积岩的形成规律,越往下的岩层形成时间越早,越往上的岩层形成时间越晚,故选D。答案5.B6.D读图,完成7~8题。7.这幅漫画说明了()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B.草原逐渐演变为沙漠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8.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解析第7题,根据所学知识,生物依托一定的环境而生存,当环境发生变化后,一些物种因此而消失,故选C。第8题,生态环境的变化会造成物种的消失,所以我们应当保护和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故6选A。答案7.C8.A9.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关于这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①到⑤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代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代D.④地质年代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解析根据地质年代表的生物发展阶段: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出现。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答案A10.阅读一则报道,完成下列各题。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一篇文章说,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地球在6500万年前遭受一颗小行星撞击而导致恐龙灭绝,但这并非是地球唯一的“飞来横祸”。另一颗小行星(也可能是彗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也撞击过地球,触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有关证据是科学家们在对远古时代的沉积物进行研究时发现的,这些从日本、中国和匈牙利的不同地点搜集的沉积物来自地质史上的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这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撞击的威力相当于地球上最大地震的100万倍,由此还引发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火山运动。火山灰和撞击引起的灰尘覆盖整个地球达数百年。当时地球上的主要物种,包括1.5万种三叶虫全部灭绝,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生脊椎动物被毁灭……(1)“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应该是距今约年,这也是代和代的时间界线。(2)简要分析当时全球气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简述当时地球上生物遭毁灭的直接原因。答案(1)2.5亿古生中生(2)在撞击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撞击所产生热量及火山喷发的热能的作用,地球上的气温很高。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大量的灰尘遮天蔽日,太阳辐射被极大地削弱,地球的气温降低。(3)撞击发生后,地球上“暗无天日”,许多植物因为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大片死亡。由于植物的大片死亡,许多动物也因食物缺乏而大量死亡。7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课后篇巩固提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51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