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1模块综合检测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他将其制定的法律刻画在16块白色的牌子上并公之于众,同时要求所有公民与官员发誓遵守这些法律。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梭伦确立雅典居民平等公正原则B.梭伦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民主政治C.城邦法律是西方各国的立法蓝本D.城邦法律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答案D解析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民主固定下来,为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2.观察下图,图示中的①、②应分别填写的内容是()A.贵族、平民B.平民、君主C.贵族、奴隶D.贵族、君主答案A解析要注意图示中的“斗争与改革”,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其中的“斗争”指的是贵族与平民的斗争,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就是贵族与平民的斗争过程,雅典的三次改革也是贵族与平民的斗争所推动的,所以图示中的①、②应分别填写的内容只能是“贵族、平民”,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就是A。3.《新全球史》写道:“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梭伦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吸收平民参政,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B.议事会的任职资格开始不受财产限制C.雅典贵族和平民的地位日趋平等D.议事会开始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答案A解析从题干“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梭伦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可见梭伦吸收平民参政的意图是推动改革进程,故A项正确。24.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而齐国“相地而衰征”,其实质都是()A.土地赋税制度的变革B.承认土地私有C.井田制的瓦解D.封建赋税制度的确立答案B5.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所以本题选D。6.商鞅变法曾经实施“为户籍相伍”的制度,其目的是()①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②强化基层社会的统治③实施公田的收授分配④保护宗法贵族利益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为户籍相伍,打散了国野制的区分,把个体小农按五家为一伍的编制,编入国家的户籍,使所有的人都成了国家的“民”,与③④无关。7.商鞅实行县制,“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而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破荫附,“编户齐民”。二者的共同作用是()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答案A解析材料“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破荫附”,因此,这一制度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A正确;B、D与材料无关;C说法错误。8.“(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大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3答案A解析题目材料中的“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A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A项。9.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答案D解析市易法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价高时卖出,有利于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所以D项符合题意。10.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人物言论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苏辙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A.青苗法B.保甲法C.均输法D.市易法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限制高利贷,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苗法,故A正确。11.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论基督教徒的自由》一文指出:“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而得生’。我们的得救,无需借助机构来实现。”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讲诚信的人一定会因为他的信义而重新被他人认可B.有信义的人一定会因为其信义获得新生C.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的事先安排D.世间俗人直接对话上帝,灵魂就可得到拯救答案D解析材料表述的是“因信称义”。实际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教。因此选D。A、B是对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曲解;C是出自加尔文的先定论。12.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A.宣扬了《圣经》在宗教信仰中的至高地位4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C.有利于鼓励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D.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加尔文的“先定论”,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的精神获得事业的成功,实质是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辩护,这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本题选C。1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近代化做出的最重要贡献是()A.经济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建立近代工业B.改革后建立起完备的行政机构C.改革中大力发展军事力量D.改革时不断进行对外扩张答案A解析解题关键在于审清题干,题目要求是在“近代化”方面最重要的贡献。A项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近代化进程。14.在农村,农民阶级一方面分化出少数富农,另一方面分化出了一大批破产的农民,他们不仅失去了土地,而且丧失了其他生产资料,沦为农村中的无产阶级。这就迫使地主不得不采取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这说明()A.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农奴成为无产阶级B.农村阶级分化客观上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C.资本主义农业在农村已居于绝对主导地位D.农奴制改革造成了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分化出少数富农”“沦为农村中的无产阶级”“这就迫使地主不得不采取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等可知,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说法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得到全面体现。15.《世界通史》:“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这里的深远影响是指()A.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B.农民得到了土地C.社会矛盾有所缓和D.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答案D解析A、B、C都属于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但不属于深远影响;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属于深远影响。516.7月9日是“黑船来航”事件纪念日。每年这一天,位于东京湾入口处的横须贺都会举行“开国祭”,以纪念这个意义重大的日子。这一纪念活动表明“黑船事件”()A.开启了日本的近代史B.开启了日本工业革命的进程C.结束了德川幕府的统治D.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答案A解析“黑船事件”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历史,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中,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但客观上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的觉醒,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故A项最符合题意。B项夸大了“黑船事件”的作用;倒幕运动推翻了德川幕府统治,C项错误;D项与“纪念”“开国祭”等题干信息不符。17.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其核心是()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现社会平等B.用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C.用西方基督教改造日本本土的宗教D.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国家军事化答案B解析明治维新在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故B项正确。18.1898年春,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宣统帝,要求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史称公车上书。以上表述中需要更正的地方有几处()A.2处B.3处C.4处D.1处答案C解析甲午惨败是在1895年,康有为等人联络数千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并未要求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故有4处错误,故C项正确。19.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C.是托古改制的思想利器D.损害了孔子的威信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是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而被毁版。故选C项。620.下图中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这一事件是()结论:进行了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动员理由:在思想文化上,它开始了科学与民主的启蒙在国民素质上,它启动了人的现代化工程在社会建构上,它引发了现代团体活动和意识在经济秩序上,它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洋务运动局限在经济方面,不是全民的现代化动员,故A错误;义和团运动既非现代化动员,也非科学民主启蒙,故B错误;戊戌变法内容则较广泛地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故C正确;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未涉及经济也非全民现代化的动员,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材料二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梭伦(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7分)(2)材料二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8分)答案(1)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思想:重农抑商。(2)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举例:财产等级制等。影响: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变法阻力,推动改革成功。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避农……则粟……少,而兵……弱也”这两处关键信息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应当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结合材料一中“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综合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二中“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进行概括;7第二小问应该结合教材所学从“两派”的任一角度选取史实论证;第三小问重点在于时间限定“当时”,紧扣此点,可以结合教材从改革前的矛盾是否解决或缓解、改革的深层目的是否实现等角度思考回答。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京西转运使程能请定诸州户为九等,著于籍,上四等量轻重给役,余五等免之。……命官、形势(权贵)占田无限,皆得复(免除)役。……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募法……募者执役,被差者得散去。……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宋史·食货》材料二向者役人皆上等户为之,其下户、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更使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非所以宽之也。——《司马光奏议》卷32《乞罢免役状》(1)相对于差役法,募役法有哪些改革?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积极作用。(9分)(2)司马光对募役法的评价是否恰当?为什么?(6分)答案(1)改革:政府出钱雇人服役,当役人户出钱代役(或答“由当役人户轮流服役改为输钱雇役”);扩大了承担差役的人户范围。作用:不误农时,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6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