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三)(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1专题检测(三)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答案C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答案选C。2.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答案D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象采取了俸禄制,统一由国家发放,故D正确。3.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A.知识丰富B.文章写作C.政治D.汉族文化答案D4.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2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南北朝时期,除了北魏孝文帝进行了重大改革以外,其他少数民族和南方的汉族政权大多未进行改革。故④不是当时的时代潮流之一。5.《魏书·良吏传序》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答案A解析由“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得知材料出现的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整顿吏治。所以选A。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这种方式()A.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B.减轻了农民负担C.奠定了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D.缓和了阶级矛盾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题18分,第8题20分,第9题20分,第10题18分,共76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6分)(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在经济方面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有哪些?(6分)(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6分)答案(1)相似之处:都处在分裂割据的时代,都面临着增强国力的任务等。(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是一批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汉族士大夫。《魏书·高祖纪》说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3冯太后还亲自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等道德思想传授给拓跋宏。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在隋唐时期以青春焕发的面貌和绚丽多彩的文明行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打下了基础。(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概括指出这一现象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9分)(2)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说明材料二的论断。(11分)答案(1)现象:北魏最高统治集团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影响:使汉化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2)说明: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进步;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现象,从材料一中“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使汉化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的角度来回答。第(2)问依据所学从孝文帝改革内容及影响的角度说明。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肖黎《魏孝文帝评传》(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10分)(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并指出影响评价改革的因素。(10分)答案(1)措施: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解析第(1)问,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主要是从制度、语言、服饰、婚姻等方面采取的汉化政策,依据所学内容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由盛转衰,加以否定。材料二中作者肯定了改革“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第二小问评价者的立场、选取的史料、时代背景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族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授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授麻田20亩,不宜种桑的地方,丁男授麻田1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授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授露田30亩,限4牛。所授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凡两年轮作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作一次的加两倍。……授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4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请完成:(1)把北魏均田令中鼓励农耕的措施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6分)(2)分析说明北魏均田令中奴婢、耕牛授田与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关系。(6分)(3)指出北魏均田制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能否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说明理由。(6分)答案(1)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均授田;农民、奴婢、官吏均授田;耕牛授田;因轮耕而加倍授田;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可任意垦荒;鼓励地少人多之处的农民迁移垦荒。(2)鲜卑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授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加速封建化进程。(3)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可按劳动力的多少得到土地,北魏政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和占有权。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三)(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6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