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计48分)1.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说明要破解甲骨文就要了解商代乃至商代之前的历史,故选C。A选项认为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甲骨文不仅含有宗教信仰的信息,还包含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表述不完整,不如C项具体,故排除。D项与材料的信息表述不符,材料主要讲述甲骨文与历史的关系,故排除D。2.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2-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之意,血缘关系不仅国家产生的根源,还是等级分化的依据,故C项错误;题干述及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3.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实现了家国一体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B【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国独立性较大,从材料中的“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来看,说明西周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也是西周政治的特点,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点睛:分封制的实行,使得西周国家政权逐渐趋向严密,克服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局域。但是,分封制本身存在缺陷,诸侯利用在自己的领地——封国内享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逐渐瓦解。4.秦王嬴政读韩非子的书,感叹曰:“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你认为嬴政发此感慨的最主要原因是A.韩非子认为今胜与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B.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C.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韩非子提出“富国以农”,认为耕可得以富,战可得以贵【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王嬴政处于战国后期,兼并战争频繁,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他急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C正确。ABD都是韩非子的思想,但其他的法家思想代表人物,如商鞅,已经对此有所论证,并在商鞅变法时实施,商鞅不是题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排除。-3-点睛:本题考查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为中国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墨、道、法B.儒、道、墨、法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统治者施行仁政,这符合“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代表,这符合“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道家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主张无为而治,这符合“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的权利,这符合“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因此正确答案是A。6.董仲舒曾经提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立太学”“西方选官”是董仲舒推行儒学,提高儒学地位的表现,主要是思想统治服务于政治的需要。是适应汉代“大一统”社会的需要,C正确。这些主张显然不能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A错误。察举制与材料中儒学措施不符合,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于官僚队伍的管理,D错误。-4-7.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中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隋代史官的作用,而没有涉及其记载史实的客观性,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强调隋代史官的作用,没有涉及其“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参与政治管理并没有淡化其历史记录的职能,故D项错误。【点睛】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8.隋唐以前,政府规定,“兄弟均分”和“子承父分”是标准的财产继承原则,唐中期以后,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这种变化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的根深蒂固B.商品经济冲击家庭伦理C.国家对财产私有权的保护D.均田制度已经难以为继【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题干可知,在唐中期以后,“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说明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有支配的权力,没有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家庭伦理的变化,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唐中期以后关于财产继承权的-5-变化,即“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这种变化反映了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私有财产有绝对的支配权力,即国家对私有财产权实行了保护政策,故C项正确;均田制度难以为继是因为由于唐中后期人口的增加,再加上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故D项错误。9.《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填‘奉行’而已。”这一分工A.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相互牵制影响行政效率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三省的工作流程,结合所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草拟、审核和执行,各自独立,相互制约,长官分列丞相,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正确;A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监察制度在唐朝是由监察御史承担的,本题未体现,排除B;三省职能的分配目的是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0.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是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耧车、曲辕犁、翻车和骨耜,西汉时期发明播种工具耧车,-6-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三国马均发明灌溉工具翻车,原始社会我国发明了骨耜,故先后顺序是④①③②,故选B。11.宋代张孝作有诗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人法轮、救汝早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诗中描述的生产工具A.体现了农业的基本模式B.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C.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D.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转此人法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可知是依靠水力进行灌溉的筒车,这种工具推动了农田水力发展,C正确。农业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不符合题意,A错误。筒车的灌溉并不是完备的灌溉体系,B错误。灌溉并不能改变农村的产业机构,仍然是农业为主,D错误。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时期佛教还未在中国广泛流行,对官方的思想影响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所以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朱熹的思想中并没有佛教的内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学·王阳明的思想13.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A.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7-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可知宋代严格控制地方财政,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管理和控制,不能体现军事权集中于皇帝,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宋代对地方财政的管控,不能反映出宋代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与加强地方全面控制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是解题的关键。14.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10世纪。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强调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C.经济形态的突破性D.经济发展的活跃性【答案】D【解析】【详解】“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10世纪”应该是我国唐宋时期时期,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及其活跃,D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经济的延续性,A错误。经济区域性不符合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B错误。古代仍然属于封建经济,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C错误。15.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这体现了理学A.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B.形成了精密的体系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答案】D-8-【解析】【详解】“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说明朱熹的理学家们对于自然有一定理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6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