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受市区房价过高的影响,许多在广州城区工作的市民纷纷选择在郊区购房居住。下图示意广州城郊结合部交通繁忙路段在不同时段内的车流拥堵状况。据图完成下面小题。1.根据图示信息推断,该地通往广州市中心城区的方向是A.北B.南C.东D.西2.图中P处最有可能位于A.自然保护区B.中心商务区C.郊外住宅区D.政务中心区【答案】1.A2.C【解析】【1题详解】我国交通法则是靠右行驶,据甲图上班时间的拥堵状况可知,东、南、西方向一致,而北右行驶与其他三个不同,说明最有可能是通往广州市中心城区的方向。故选A。【2题详解】据图可知,P处附近最有可能位于郊外住宅区,早晨进城和傍晚回家时车辆多造成的拥堵,C正确;自然保护区没有太多车辆,A错误;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B错误;政务中心区可能在工作时间交通拥堵,不会是上、下班高峰时拥堵,D错误。故选C。【点睛】城市功能分区是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一般而言,大城市的中心是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工业区一般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城市边缘,住宅区分布广泛,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设施,与企业相2邻或成片规划建设。如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3.下列四地中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4.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高度B.天气状况C.昼夜长短D.海拔【答案】3.A4.C【解析】试题分析:【3题详解】①地夏季日照时数大于900,冬季为700,冬夏差异大于200。②地夏季日照时数为800,冬季介于600-700之间,冬夏差异小于200。③地夏季日照时数介于700-800之间,冬季为600,冬夏差异小于200。④地夏季日照时数为500,冬季为500,冬夏差异为0。所以差异最大的是A,A对。【4题详解】从轮廓和经纬度可以判断出该省为青海省,其西部地区距海洋较远,降水稀少,冬夏差异小,因而,冬夏季的昼夜长短变化成为造成其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C对。太阳高度、天气状况、海拔不是影响日照时数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A、B、D错。考点:等值线图的判读,区域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名师点睛】根据图中等值线数值,计算出各地冬夏日照时数的最大差异,进行判断。影响区域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大气、昼夜长短、海拔等。冬夏日照时数差异,主要是昼夜长短的变化。3下图为2018年9月24日北京、上海、西宁、深圳四地“24小时城市气温对比图”,回答下列各题。5.下列选项中,四地依次对应图中曲线,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6.当日四地正午日影最短的是()A.北京B.上海C.西宁D.深圳【答案】5.C6.D【解析】试题分析:【5题详解】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西宁、北京、上海、深圳,西宁纬度最高、气候大陆性强,因此此时温度最低,此次为纬度较高的北京,再次为上海,深圳纬度最低,温度最高。【6题详解】9月24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北半球各地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因此四地中日影最短的是深圳。考点:影响气温的因素、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47.图中区域位于A.南美洲B.北美洲C.非洲D.亚洲8.甲乙两地植被类型不同的影响因素是A.洋流B.海陆位置C.地形D.土壤9.若甲乙两地同时位于晨昏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白昼更长B.两地昼长相同C.太阳直射赤道上D.乙地昼夜差异大【答案】7.B8.A9.D【解析】【7题详解】西半球主要是南北美洲,根据纬度和海陆轮廓,该地在中美地峡,可推出是北美洲。【8题详解】北美南部东临墨西哥湾暖流,西临加利福尼亚寒流,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故答案选A。【9题详解】题中没有明确是晨线还是昏线,所以A、B都不对,晨昏线与经线不重合,故太阳不直射赤道,C错;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异越大,故D对。2015年2月25日,北极附近的北冰洋浮冰面积仅为1454万平方千米,相对1981~2010年的平均海冰面积缩减了110万平方千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0.准确获取北极冰川面积的变化,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和GPSB.GPS和GISC.RS和GISD.数字地5球和虚拟技术11.北冰洋浮冰面积的变化表明,2015年A.热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B.全球气温上升,能源压力减小C.淡水资源增多,荒漠面积减少D.全球冰川融化,陆地面积减少【答案】10.C11.D【解析】试题分析:【10题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获取信息的是RS,分析、处理信息的是GIS,因此获取海冰面积信息依靠遥感;比较面积变化,依靠地理信息系统。答案选C项。【11题详解】根据材料,北冰洋浮冰减少,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缩小;蒸发加强,荒漠化加剧;冬季取暖能耗减少,夏季制冷能耗增加。答案选D项。【考点定位】3S技术的应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名师点睛】一、GPS,RS,GIS即“3s”的比较和区分“3S技术”包括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教学中,总感觉学生们对于它们三者之间的区别把握的不好,所以在选择时常常出错。因此,要把握三者之间的区别无非就是明确它们的工作原理、工作环节、主要特点、主要功能、应用领域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详细解释如下:RS和GPS都是获取信息的手段。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相当于人的眼睛。人的肉眼视力范围是有限的,遥远的物体就看不到了,只能借助传感器来接收遥远的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相当于物体发射或者反射的光传到肉眼才被看见一样),从而获得遥感影像。它的特点是获取信息快、探测范围大,就像人的眼睛一样,一看一片,反映迅速。GPS的功能主要是定位和导航。它是借助卫星来获取固定的点或运动的点的信息。其中定位是确定固定点的信息,手持机放在哪个点就显示哪个点的三维坐标,比如一个人站在山顶上,他把手持机放在脚下和放在头顶上获得的信息是不同的。导航则是获取运动的点的信息,导6航仪在哪里它就获取哪里的信息,例如导航仪在船上的位置不同,它显示的信息要有所不同。GIS与前两种技术不同,它主要用来处理空间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RS和GPS获得的空间信息,也可以是其他空间信息。它是在计算机里借助软件来处理信息的。二、全球变暖的影响(一)两极生物在挨饿:由于气温变暖,极地的冰雪呈现出迟冻早融的趋势。在加拿大北部,已有与冰盖变化相关的北极熊饥饿及体重减少的报道.在南极洲,海冰的消失、伴随着气温上升和降水量增加,正在改变着企鹅和海豹的习性以及捕食和繁殖方式.(二)冰川融化: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全球70%的淡水被储存在冰川中。自1850年小冰期结束以来,全球冰川开始发生退缩,这种退缩属于正常气候变化现象。然而,近几十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率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着,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冰川呈现出加速融化的趋势,这一时段也正好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为温暖的10年。冰川融化和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这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以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三)气候变暖珊瑚白化: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水域,许多海洋生物都选择珊瑚礁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因此珊瑚礁又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海洋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在深海,鱼类为了保护自己,体色一般都很单调。但是游弋在珊瑚礁周围几乎所有鱼类却五彩缤纷。可以说正是珊瑚的美丽色彩成就了这些色彩斑斓的鱼群,形成了海洋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然而,海洋水温的升高却直接引起与珊瑚共生的海藻的离开,使珊瑚使去生命力,变成白色,这一过程就是白化。白化是海洋生物的灾难,这意味着海洋雨林的消失,生物多样性随之受到破坏。(四)海平面的升高海平面的升高直接导致沿海地区受到洪水、海水入侵、海水侵蚀海岸线等威胁。一些太平洋上小岛国,如汤加,马沙尔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共和国应对海平面的上升时是十分脆弱的,海水的上升和海上风暴的发生都会导致海水大面积入侵,造成国家领土的丧失海平面上升(五)暖冬之后蝗灾泛滥:全球变暖,尤其冬季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第2年蝗灾的爆发提供“虫7卵”;此外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场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为蝗虫产卵提供合适的产地,而且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因此专家预测,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未来蝗灾发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六)气候变化与疾病的传播:气候变化导致疾病传播带向高纬度地区扩散,对于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群来说,疾病的扩散将是致命的。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2.该地距今3500年以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13.渤海湾距今3500年以来贝壳的生长数量出现阶段性的最低值,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A.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B.水体富营养化C.工业污染D.全球变暖【答案】12.A13.A【解析】本题组围绕“贝壳堤”这个主题,考查了河流堆积作用、海浪侵蚀及堆积作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原理的能力,需要具备较强分析推理能力才能准确解题。【12题详解】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8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且堆积位置不断向海洋方向前进,说明海平面在间歇下降,结合选项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13题详解】贝壳的生长数量决定于入海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的多少,结合图示区域可以判断,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决定了黄河携带的营养物质的多少,结合选项,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缘的过渡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551m,山顶海拔3099m。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个垂直植被带内的数量。据此完成下面下列各题。14.下列海拔植被带内,草本在该植被带内所占比例最大的是()A.600—1099mB.1100—1899mC.1900—2799mD.大于2800m15.<600米地带内的物种数偏少,原因最可能为()A.气候干旱B.地形陡峭C.土壤贫瘠D.人类活动16.1100米以上各地带中,以1100--1899米地带内的物种数最多,推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水热B.径流C.土壤D.地形【答案】14.D15.D16.A【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物9种丰富的影响因素,需要分析材料关键信息,结合区域基础知识分析答题。【14题详解】由图可知,大于2800m时,草本物种数大于300个,而乔木和藤本植物缺失,灌木大约为80个,草本占比为接近80%,远大于其他海拔位置的占比,结合选项,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1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峨眉山山前平原海拔551m,而此处的物种数偏少,主要考虑峨眉山旅游开发带来的影响,此处地形平坦,适合修建游客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导致了物种数减少,结合选项,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16题详解】1100--1899米地带内的物种数最多,和海拔更高处相比,此处热量更充足;和海拔更低处相比,此处由于山地对气流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更多,结合选项,A正确;而径流、土壤、地形在山脉不同海拔处差异不大,不是主要原因,BCD错误。受土地开发和防洪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河流往往被两条水泥堤防牢牢控制,目前利用废旧轮胎、石笼网与内装碎石土的生态
本文标题: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地理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7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