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水平1-4]1.1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1.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运用区域图、等温线图,说明气温时空变化[水平1-4]2.1运用区域图、等温线图,说明某地气温分布变化规律[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2运用资料,分析某地影响气温分布与变化的因素[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知识体系构建][主干知识整合]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特点具体表现吸收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散射选择性微尘、空气分子能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部分可见光[易误辨析]1.太阳辐射的绝大多数都被大气削弱掉吗?提示不是。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只占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五分之一左右,而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却占到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二分之一左右。2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辐射能量与辐射波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一日最强时刻12点13点14点能量可见光波段红外波段红外波段波长短波辐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内容热量来源太阳照大地太阳辐射有二分之一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大气还大地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易误辨析]2.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还是地面?提示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而大气吸收的主要是红外线和紫外线,能量并不多。地面辐射主要为红外线,多数会被大气吸收,故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3.陆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变化差异日变化约14时日出前后内陆地区日较差较大沿海地区日较差较小年变化北半球7月北半球1月内陆地区年较差大沿海地区年较差小南半球1月南半球7月[易误辨析]3.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吗?提示气温的变化取决于吸收的热量与放出的热量的差值,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值是当地正午12点前后,正午后,虽然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大气吸收的热量仍然大于放出的热量,所以气温仍在上升。直到下午2点前后,大气放出的热量开始大于吸收的热量,气温开始下3降,故此时气温达到最高。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例1】(2017·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尝试自解](1)________(2)________[错因诊断]第(1)题不能了解相关原理,即膜内温度高于大气,丰雪可以减小温差。第(2)题混淆了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概念。[解题步骤]第一步,获取信息:文本信息“安全越冬、双膜覆盖”;图像信息“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第二步,思维路径: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4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第三步,筛选答案:(1)B(2)C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2.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5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2019·华中师大附中测试)“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风寒效应”是指因风引起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水寒效应、风寒效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水寒效应”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体温并不一定降低B.“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一样,都是关注大气温度C.“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D.“风寒效应”与“水寒效应”一样,都会使人体温下降2.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风寒效应在起作用B.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水寒效应C.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D.印尼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有风寒效应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不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A错。“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都是关注大气温度,但结果是相反,并不一样,B错。“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C对。“风寒效应”人的体温不一定降低,D错。第2题,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水寒效应在起作用,A错。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6寒,是因为克服了风寒效应,B错。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C对。印尼坦博拉火山1816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大气中火山灰削弱太阳辐射,D错。答案1.C2.C考点二气温的水平分布与等温线【例2】(2015·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尝试自解][错因诊断]对青藏高原气温特点与变化规律认识不清,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解题步骤]第一步,获取信息:文本信息“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图像信息“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第二步,思维路径:结合材料中多年冻土的介绍,可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的特点回答。第三步,写出答案: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为-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71.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年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无论7月还是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如上图)。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如上图)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同纬度地带气温比同纬度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气温降低;暖流经过气温升高温馨提示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20°N~30°N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上。2.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8(2019·湖南长沙第二次模拟)“枸杞、蔬菜、羊”是格尔木的三大主导产业,下图是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3.格尔木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及原因是()A.1月份太阳高度较小,白昼时间短B.3月份气温回升快,大气逆辐射弱C.7月份白天气温高,夜晚降温幅度大D.10月份太阳高度变小,冷空气势力增强4.关于气温对格尔木三大主导产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高温多雨,利于蔬菜生长B.年均气温高,利于牧草生长C.气温日较差小,枸杞品质优良D.冬季气温低,羊毛品质优良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数据可算出,1月份气温日较差约为13℃,3月份约为17℃,7月份约为13℃,10月份约为15℃,所以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月份是3月,B正确;3月份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格尔木白天气温回升快,春季气候干旱,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晚上气温低。第4题,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夏季降水较少;牧草生长受降水影响大,受年均温的影响较小,且青藏高原海拔高,年均温不高;气温日较差大,枸杞品质优良;冬季气温低,羊毛细密,品质优良,D正确。答案3.B4.D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91.我国夏季汽车在暴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车内温度高达60℃。结合玻璃温室原理分析其主要原因。答案夏季太阳辐射强烈,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但对太阳短波辐射削弱作用较小,故车内温度较高。每年早春季节,江苏某茶园的茶叶极易受逆温而引起冻害。下图为该茶园为防止冻害装的风扇。据此完成1~2题。1.该茶园早春冻害发生最严重的时间段最有可能为()A.4:00~6:00B.8:00~10:00C.12:00~14:00D.18:00~20:002.在茶园中装上风扇能够起到防冻作用的原因是()A.增强吸收太阳光B.加大空气对流C.增强大气逆辐射D.产生温室效应解析第1题,日出之前,逆温最严重,加上一天之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易发生冻害。春季一般6:00之前日出,A正确。第2题,风扇转动可加大空气对流,加强热量交换,将高处相对温暖的空气吹向茶园,也可阻止上层冷空气下沉,从而起到防冻害作用。B正确。增强吸收太阳光、增强大气逆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与风扇无关,A、C、D错误。答案1.A2.B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入秋的时间分布状况。秋季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10(1)导致图示区域入秋时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2)“白露生”是指秋季近地面早晨易出现雾,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图示信息显示我国入秋时间由北向南推迟,主要是热量条件差异所致,而热量的纬度差异则由太阳辐射不同所造成的。(2)雾的形成主要是由降温所造成,秋季晴朗的早晨,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降温幅度大,易出现浓雾天气。(2015·四川文综)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
本文标题:(四川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第9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含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7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