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应急管理应急响应方法和应急管理简介本文;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应急管理???????????????????一、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本法的调整范围,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应急管理本文内容: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应急管理???????????????????一、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本法的调整范围,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也就是把应对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活动纳入本法的调整范围之内。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去年8月全国人**过、去年11月1日正式实施。是一部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大法,是为公众遮风挡雨的大幅面高等级安全生活法。它属于非常态法律秩序的基本法。“非常态”和“基本法”是两个键词,前者是存在的客观依据,后者是在法制中的地位。“非常态”是相对“常态”而言,人类进行有效率的生产和持续性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状态称为常态。“非常态”法律是为常态法律失灵而制定的。打个比方说:常态立法称为“晴天法案”,非常态立法就称为“雨天法案”。非常态构成有三个要素,即“社会性、紧迫性、危害性”。?第一,社会性。突发事件只有超越个案和局部地点,其影响范围足以达到“社会性”的程度,才有可能进入非常态法制的视野。第二,紧迫性。突如其来,不及时应对、危机就可能扩大升级,造成更大伤害和损害。第三,“危害性”。常态法律中也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制度。如何判断这种“危害程度”是非常复杂的事情。简单地说就是某一突发事件导致某一方面、某一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内常态法律制度的失灵,如某一地区治安秩序的混乱己达到政府用常态类的治安管理法和刑法不足以维护当地治安秩序的程度。我国的非常态法制,大致可分为四种“:战争、动员、紧急状态和行政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应对法,属于第四种范畴,所以将该法称为行政应急管理基本法。“基本法”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应急管理的“兜底”法。在出现相关突发事件时首先运用单项立法规定的措施。如果单项立法规定的措施不能克服危机,再考虑使用本法规定的应急措施。第二是应急管理的“龙头”法。一是要建立一系列统一的制度。如统一的应急平台制度,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统一的救援队伍系统,统一的物资储备系统等,以整合各类行政应急资源。二是完善一系列应急程序。三是规制应急权力的正确使用。二、?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体制和基本制度(一)本法确立的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体制五句话,即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统一领导。从纵向看,包括中央、省、市、县四级领导机关对突发事件的应对领导;横向看,包括政府及各部门、部队、企业、学校等社会组织,相互配合,服务于指挥中枢的关系。综合协调。即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各个主体,应互相协调、做到步调一致、行动一致。包括职能任务要协调,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保障力主要协调等。分类管理和分级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进行先期处置;一般和较大类的应急处置工作分别由县级和设区的市级政府统一领导;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由发生地省级政府统一领导,影响全国、跨省级或超出省级处置能力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属地管理为主。发生地县级以上政府要及时应对,及时报告,及时请求支援。地方政府是发现突发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二)?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制度本法确立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四项基本法律制度,也称四项应对环节和措施。既是法律制度,就要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遵守,必须执行。1.???????预防与应急准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性工作)规定了四项基本措施:一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制定并适时修订应急预案;二是县级以上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三是县、乡、街道(村)等组织要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必要的演练;四是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经费、物资、技术等支撑保障措施。2.监测与预警(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规定了四项基本措施:一是建立信息报告制度。不能谎报、漏报、瞒报。关键是不能迟报,事故灾难和公性性事件均有时间要求。二是建立监测制度。包括气象、地震、传染病、环保、安全事故等。三是建立预警制度。分为一、二、三、四级(红、橙、黄、蓝),一级为最高级别。四是发布预警后的应急措施。(三、四级有五项,一、二级八项)。政府要实现“三个转变”,即被动型应付——主动型防范,侧重事后应急救援—事前监测预警,角色上:危机发生后“救火员”—发生前监测员、预警员、报告员。3.???????应急处置和救援(应对突发事件的核心环节)要坚持先避险、后抢险,先救人、再救物、先救灾再恢复“三先三后”的原则。规定了四项基本措施:一是针对不同性质、特色和危害程度,采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未规定的应急措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有10项措施;社会安全事件由公安机关采取5项措施。二是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要确保救援所需物质、技术支持,及时运送相关人员。三是有针对性采取人中救助、事态控制、公共设施和公众基本生活保障以及时隔离防止冲突等措施;四是统一、准确、及时发布相关信息。4.???????事后恢复与重建(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后一件阶段)要“四先四后”原则,先规划、后建设,先重点、后一般,先紧急、后长远,先生活、后生产。规定了三项基本措施:一是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消除、应急处理结束后应及时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尽快恢复公共设施;二是制定扶持相关地区和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做好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三是总结和表彰。???三、本法的几项重大突破一是“谎报瞒报”成高压线绝不可触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都应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本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中给地方政府设置了多条“高压线”,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后果的正是其中一条。二是打造一个“主动说话”的政府确保公众知情权的立法思想也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得到了体现。根据该法,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时,应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法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别人说不如自己说、被动说不如主动说,打造一个“主动说话”的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政府一定要争取舆论的主动权,要争取最快、最新的信息由政府发布。增强突发事件信息的透明度,主要责任在政府,关键是强化政府在这方面的义务,促使政府及时准确发布信息,为新闻媒体报道突发事件信息做好服务,提供方便。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督促政府及时向社会,尤其是向新闻媒体提供统一,真实,准确的突发事件信息,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政府成为一个责任政府,透明的政府。?三是严厉问责制纳入法制化轨道?许多问题的症结都在于责任不落实,处理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因此才要重点治乱,落实责任制。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道歉”和“问责”成为了高频调。对于政府和有关部门没有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了严重突发事件的,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或处置不当,造成后果等多种情形,突发事件应对法律规定了明确责任。直接责任人可能受到撤职或者开除等行政处分有的还要被追究刑事责任。四是用小钱防病而不是用大钱治病03年12月23日,**市开县天然气井发生特大井喷事故,导致243人死亡,信息不畅,应对不及时是主要原因,06年3月25日,开县再次天然气泄漏,由于当地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万余名群众紧急转移,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类似的事故,不同的结果。实践证明,应对突发事件“预案”预警是关键。要重在预防,关口前移。五是“授权+限权”巧妙化解矛盾主要是对政府权利的“授权”和限权“,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保护,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一个矛盾无法回避:如何做到既赋予政府强制权力,保证其有足够的,必要的应急措施,同时又坚持在特殊状态下依法办事;最大限度减少因行使应急措施而对公民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法律规定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保护的统一。本法的立法理念,就是在有效控制危机,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同时,尽量将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影响压缩到最低限度。法律的第十一、十二条作具体规定。如**抗击雪灾的经验。四、?做好日常的应急管理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急管理工作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和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执行力,以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主线,以保障人民群众生产财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重点,强化源头预防,健全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应急体系和管理工作,着力打造****、和谐**。强调三项具体工作:???(一)严格应急值守工作????值班工作要按照“迅速、准确、稳妥、保密”的原则,严格请示报告制度,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省应急办抓得很紧、经常要抽查,目前只是通报单位,将来要通报单位领导,这里应注意做好以下三点。???1.健全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电话、传真电话,24小时要畅通。确保随时有人接听。2.充实值班人员。值班人员要懂政策,熟悉业务和值班规程,能妥善处理日常事务。不得雇请临时工值班和门卫代值班。3.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班子成员、办公室主任手机电话要保持联络畅通,保证随时能通话。(二)加强信息报送工作1.责任主体。突发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和所属单位是法定主体。2.报送时间。第一时间,突发事件发生后1小时,特别重大、重大不超过1.5小时,要报给市政府应急办,这时刚性指标,没有弹性。情况紧急的可“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其电话报告情况,随即书面报告。3.报送内容。内容要客观真实、简明扼要、表达准确、文字精炼,应包括以下要素: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拟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对省、市政府领导关注或批示的突发事件信息要执行日报制度,每天下午3:00前,将落实领导批示,采取的措施,事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及时续报,处置完毕后,经市政府应急协调之后,才能取消日报制。(三)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要编制和完善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基层(学校、企业、街道、社区)预案体系。同志们,灾害并不可怕,市民防灾避灾避险法律意识和自救自护知识的缺失才真正可怕。在一定程度上,科盲、法盲的冒险举动也在无形中抵消着政府为防灾抗灾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如:台风、地震、学校等。风险意识不足是最大的风险,缺乏忧患意识是最大的隐患,增强风险、忧患意识,就要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宣传、学习、培训。应急工作如佛家有相似的宗旨,就是要大发慈悲,救众生于苦难之中,佛家讲心成则灵、行则必果,希望在座的各位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把这一积德行善,功德无量的工作,做实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应急管理本文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应对,管理
本文标题: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应急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1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