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1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第I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D.作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2.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的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七分之一,农业产值仅为战前的三分之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时的苏维埃政府()A.决定在分配领域实施实物配给制B.试图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C.准备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3.有些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这最能直接反映苏联()A.小农经济仍长期占优势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D.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右图为我国的“一五”计划时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单位%),其中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9.“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A.导致工业布局趋于合理B.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C.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5.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该观点的提出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A.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B.实现了国际贸易自由化C.加速了资本的国际流动D.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6.右图漫画表明,经济全球化()A.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B.使国家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C.对发展中国家伤害更大D.是发达国家对全球的掠夺7.有学者评论先秦时期某学派说,“他们主张邦联制的松散国家联盟,即由一系列‘邻国’组成一个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但统治者之间仍有相当程度的交往”。这一学派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8.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A.坚持“礼法并重”B.强调“轻罪重罚”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9.西汉著作《春秋繁露·五行五事》中说,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直,并且夏天常有2暴风;如果君王言不守信,反复无常,秋天霹雳天气就特别多;如果君王不听劝谏,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这些思想()A.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B.有利于规范君主的行为C.完善了儒学的思想体系D.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10.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配合政治统治11.《易》曰:“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上述言论意在()A.提倡节俭思想B.批判君主专制C.主张依法治国D.强调民本思想12.朱熹是理学定型的关键人物,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据此,下列关于“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B.求理方法是格物致知,以求贯通C.重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D.求理途径是“发明本心”,以求彻悟13.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A.主张用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行动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14.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zhou),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们二人共同关注的是()A.浓妆淡抹的山水画B.入木三分的人物画C.注重民俗的风俗画D.意境深远的文人画15.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这反映出()A.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B.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C.元代部分文人内心充满矛盾和苦闷D.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16.明清小说中很多作品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之上,充分肯定人的感情和欲望的合理性,抨击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观念。这主要是因为()A.市民阶层发展B.礼教地位动摇C.社会道德败坏D.小说创作繁荣17.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详细叙述了中国纸币的形状大小、面值多少、币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兑换的方法。他的这些介绍,使欧洲人了解到中国人的纸币印刷状况,并效法中国印制钞币。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印刷术()A.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C.促进欧洲的政治制度改革D.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18.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们“开眼看世界”的原因是()3A.受到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引B.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需要D.意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19.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20.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21.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这一观点()A.主张发动工农群众进行斗争B.说明国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C.与民主革命的思想基本一致D·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2.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李欣淑的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李欣淑积极向上的心态B.《临时约法》对自由的规定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D.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23.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A.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有所提高B.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C.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24.学者徐中约教授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天国也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866—1925)的灵感之源泉。……甚至他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也是受到太平天国理念的影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超越了太平天国理念的应该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三民主义25.孙中山在“天下为公”的理念下,发展出自己的三民主义理论,即民族、民权、民生,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主张带有“空想”色彩。主要是因为()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B.根本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26.1923年,毛泽东认为商人和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更直接地遭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他们受压迫4最重,所以最能够在民族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而在1926年他却写道:“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这一变化表明毛泽东()A.已摆脱了“城市中心论”B.提出了正确革命道路C.认为农民是革命领导力量D.关注点从城市到农村27.右表是某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笔记提纲。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毛泽东()A.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B.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C.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D.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28.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这里的“立论前提”主要是指()A.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B.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C.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D.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29.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A.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B.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C.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舆论准备D.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30.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C.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3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目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A.义务教育的普及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C.希望工程的推动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32.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地方各级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使死者达1000万人左右。5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他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实现“损害分担,荒歉无忧。”他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摘编自赵伦芬、谢辉《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的特点;(8分)并说明其当代价值。(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8分)并分析其原因。(5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摘编自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
本文标题: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1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