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1-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时期,周(夭子)郑(庄工)交质(交换人质,以示互信)。“(周)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这说明当时A.出现了诸侯争霸现象B.分封制被取消C.传统政治秩序的动摇D.宗法制不再实行【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龄郑,郑公子忽为质放周”说的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宗法制下,郑国是周朝的分封国,臣服于周朝。郑国敢与周朝交换人质,反映他们之间原有的等级秩序被破坏。故答案为C项。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春秋争霸,排除;B项,分封制被取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题干没有体现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都认为今不如昔,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甚至希望回到原始社会,这表明上述思想家A.代表没落的阶级B.都提倡了仁政和民本C.对现实政治不满D.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答案】C【解析】-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儒家、道家和墨家都认为今不如昔,说明其对现实政治不满,故C正确;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并不代表没落的阶级,故A错误;道家和墨家并不提倡仁政和民本,故B错误;儒家、道家和墨家主张并不相同,并不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故D错误。3.《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A.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B.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A正确;西汉董仲舒已经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故B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与儒、佛、道三教合一无关,故C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也没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入手,即可得出答案。4.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答案】A【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属于四选三,解题时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故本题答案选A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点睛:本题是通过文物挖掘的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时需要掌握相关细节性的知识点,同时把握关键词,注意不要夸大对信息的解读即可。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B-4-【解析】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①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④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④错误。故选B。【点睛】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6.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反映了魏源既有进步的主张,又有落后的天朝上国思想,体现了新旧杂糅的特点,故B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是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故A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固守华夏传统,故C错误;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不是魏源,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进步与落后并存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7.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中记载某乡村的婆婆的回忆“我年轻时候,纺纱织-5-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下列关于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中国的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D.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反映了当时外国商品冲击中国市场,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在外国商品冲击下,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并没有反映中国的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故C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故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但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8.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后,天津民间门首皆插白旗,上写“某某国户人”,或“某某国顺民、良民”,“北京各国占管区居民纷纷向洋兵送万民伞”。这次战争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促进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C.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北京各国占管区居民纷纷向洋兵送万民伞”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促使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故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发展,故D错误。-6-【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北京各国占管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9.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輿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意义,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等,可知这个事件是五四运动。据此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是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是中共诞生的影响,排除。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概况及影响【名师点睛】关于五四运动的认识与理解,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10.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某次作战的作战计划指出:“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此次作战A.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7-B.使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D.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翼、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可知反映的是中共发动的百团大战,结合所学可知,百团大战是八路军主动向华北日伪军进攻,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的的战役,故C项正确。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是国民党的淞沪会战,故A项排除。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故B项排除。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的是台儿庄战役,故D项错误。点睛: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就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11.下图反映了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对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A.促成两岸三通的迅速实现B.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C.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D.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图片反映了1988年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这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故C正确;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故A错误;1988年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之前,一国两制的战略构-8-想已经提出,故B错误;九二共识标志着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故D错误。12.1984年,伴随着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内地掀起了第一轮“金庸热”。金庸小说一夜之间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仅仅一年时间,全国约有14家出版社,出版了将近20种金庸小说单行本。这最能说明A.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B.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C.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D.电视和文学相伴而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促进了金庸小说的大量出版,这说明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故B正确;“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而是说明电视艺术影响文学,故C错误;文学产生时间远远早于电视,故D错误。13.公元前六世纪前夕,雅典国家在政治上发展的形势就是富有阶层和平民以及贵族中染指工商业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利害逐渐汇合,形成一道要求改革的浪潮。这次改革A.推动了雅典城邦的兴起B.建立了公民大会C.动摇了氏族贵族的特权D.确立了民主政治【答案】
本文标题: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1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