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对下面知识结构图认识正确的是A.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这幅图显然反映的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A项是指宗法制的结果;C项是指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局面;D项是指北宋初的过度集权措施,ACD三项都有误,均可排除。图示表明,皇帝对中央官员和地方郡守、县令直接任名,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A.继承了选官方式B.促进了经学发展C.扩大了举荐范围D.淡化了门第出身-2-【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唐代完善了科举制,以文化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才学成为做官的标准,淡化了血缘的作用,结合材料内容“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可知选D。ABC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1)发展: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僵化──明清:八股取士。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2)评价:进步性:①改变了秦汉以来以推荐为主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局限性:忽视实用学问的研究,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3)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3.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你认为下列分析符合材料的是①城市数量不断增加-3-②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③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④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先秦到清朝城市整体数量呈上升趋势。右图显示城市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左图显示南方城市经济地位逐渐增强。D项①②④正确。图片中显示不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故③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4.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B.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D.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通过现象看本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对明朝内阁制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是君主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结果。据此,分析、判断选项:A项“有职无权”,具有片面性;C、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名师点睛】万历(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万历这个年号一共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则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大的发展,是为万历中兴。5.《旧唐书·职官三》记述,御史大夫、中丞之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4-宋代御史台还特设检法官,“掌检详法律”。元朝《台纲》规定:“诸官司刑名违错、赋役不均、擅自科差、造作不如法者,委监察纠察。”这表明A.司法监督是古代监察机构的重要职能B.监察机构有权制定并监督法律的实施C.监察职能的调整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D.法律体系的完善推动司法机构的独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掌检详法律”、“诸官司刑名违错、赋役不均、擅自科差、造作不如法者,委监察纠察”,这些表明在唐代、宋代和元代,司法监督都是古代监察机构的重要职能,因此选A。“有权制定法律”、“分权制衡原则”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C;仅凭题干中的监察职能一项不足以说明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6.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建德县各类田地产钱统计(据《景定严州(古杭州的一府)续志》)如下,这一表格说明田地类别城郭基地农田亩数33,864丈(564.4亩)田桑牧山地131,635亩545,297亩总计产钱31,172贯770,448贯A.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农村税收高于城市C.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商品经济促进城市地价提高【答案】D-5-【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只体现的是建德县的各类田产统计,没有提供其他地方的进行比较,所以不能得出A;材料中的农田与城郭基地产钱数量与地产亩数平均才可以比较城乡的税收情况,故B不合题意;从材料提供的数字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城市的地价远远高于农村,所以没法推论出C,但是可以看出上述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7.清代《浦泖农咨》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棚中猪多,困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中可知,家禽饲养业也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耕经济的特点8.晋商和徽商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B.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D.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商帮经济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结合所学可知,商帮的经营性质仍然是旧式封建贸易,只涉及商品流通环节而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因而没有走向资本主义经济,B正确。商帮的发展规模很大,遍布全国乃至国外,A错误。商帮诚信经营,管理观念并不落后,C错误。部分商帮的商业活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与官府有密切关系,D错误。-6-9.《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指的是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地程度上缓解失业B.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C.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鸦片也不是彻彻底的灾难”指的是鸦片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即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故C项正确。A项缓解失业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直接加强表述不准确,鸦片战争最直接的影响是我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故排除;D项是真真切切的灾难,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10.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会同酌情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断绝之处。如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其影响是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C.清政府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D.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题中“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会同酌情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如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反映了,允许列强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这些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列强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的信息,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卖国求荣的信息,也没有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信息,B项排除;材料涉及列强驻军地点,没有涉及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增加的具体信息,D项排除。11.热播电视剧《东方》中,面对新中国的成立,阎锡山劝慰蒋介石说:“我们不急,急的是他毛泽东。不就是建个什么国嘛,不要太在意了。1931年他们也成立了苏维埃,几年后,都-7-在湘江里淹死了。”苏维埃“在湘江里淹死”指的是A.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严重损失B.秋收起义失败后向井冈山地区进军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地区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苏维埃“在湘江里淹死”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西渡湘江,中央红军兵力损失过半。A.B两项发生在1931年前;C项发生在东北地区,且与毛泽东无关。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1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后期有人这样说道:袁世凯其人,虽然在民国史上已经臭名昭著,但袁世凯其“头”(“袁大头”银元),以成色地道,声望日增,仍受老百姓欢迎。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出A.国民政府晚期的恶性通货膨胀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中国普通民众觉悟低下D.国人对袁世凯的客观评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后期”“银元”“仍受老百姓欢迎”中可知,国民政府晚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纸币贬值,银元受老百姓欢迎。所以答案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的经济·国民政府晚期的恶性通货膨胀13.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战役名中方统计日方统计平型关战役歼灭日军1000余人亡167人,伤94人-8-武汉会战毙伤日军20万余人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徐州会战毙伤日军5万余人伤亡3.2万余人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表格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日双方的对日方伤亡情况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说明了中日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4.2014年底,台湾军方推出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1942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而此前
本文标题: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20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