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题,每小题2分)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以下对《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颁布于1949年、1954年B.分别由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C.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D.体现了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不是《共同纲领》的颁布,C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密不可分。现阶段中国只有在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2.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C.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D.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答案】B【解析】-2-【详解】依据材料“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时政协由之前代替行使人大的权利,转而变成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表现了其职能发生了转变。故答案为B项。A项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排除;C项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排除;D项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舞台,排除。3.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作出了“中央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这反映出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B.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C.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D.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国两制的问题,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而非完全的自治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不是联邦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不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4.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唯一机构”。为了便于与之联系、商谈,大陆随后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当时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A.两岸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B.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C.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D.两岸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答案】B【解析】-3-试题分析: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界9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迅速发展。1992年海基会、海协会组织了“汪辜会谈”,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共识,因此,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九二共识5.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性质相同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察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题干信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表明了新中国独立主的外交方针。故选C。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因此A错误;B项与题干无关;D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名师点睛】本题考察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中国实行一边倒的策略,但是并不是完全的倒向苏联的怀抱,我们还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关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6.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4-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答案】C【解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与苏联、中国对抗,而中国和苏联合作,20世纪60年代美国与苏联对抗,中国和苏联对抗,苏联和美国对抗,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中国合作,中国和苏联对抗,苏联和美国对抗,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以美国为突破口。7.根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利益要求来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也不再重复划分敌、我、友,团结一部分国家打击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策略。材料体现了中国某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签订《中日联合声明》C.重返联合国D.实行不结盟政策【答案】D【解析】抓住材料中“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再……团结一部分国家”等信息判断,可知材料说的是新时期中国实行的不结盟政策。A、B、C均与材料不符。8.《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趋时,活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注重农业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及“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体现了古代农业既注重农业时令,又注重耕作技术,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注重农业时令、-5-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重视历法指导是《吕氏春秋》所介绍中的,未涉及到《氾胜之书》中的材料,概括不全面,故ABC项错误。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可以是历史文献、诗词、名言警句、对联和口号等。解答试题的主要方法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9.清朝唐英《陶冶图说》记载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这反映了当时A.景德镇开始成为瓷都B.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长C.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D.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民窑二三百区”可知指的是民营手工业,由“终岁烟火相望”可知景德镇制瓷业繁荣,故D正确;景德镇开始成为瓷都是在元朝,材料是清朝,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瓷器出口,故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景德镇手工业分工,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紧扣材料“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两句即可得出制瓷业发展迅速的结论。10.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答案】C【解析】材料中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导致大量农村市场和中小城市的产生,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商品化,故答案为C项。唐朝时期我国的城市功能仍以政治功能为主,排除A项;-6-材料中并未说明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排除B项;D项夸大其词,与史实不符,排除。11.“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建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产业,是赋税的主要来源,也是王朝兴衰的关键,历朝统治者莫不重视,因此,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故答案为C项。A项最大化说法错误,排除;B项封建社会后期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时期提出的,排除。12.“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材料反映出影响新经济发展的因素是A.自然经济占主导B.封建制度的落后C.机户们不守信用D.地方官府的勒索【答案】D【解析】根据“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说明地方官府的剥削勒索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主要因素,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占主导”“封建制度的落后”,排除AB;根据“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说明地方官府的剥削勒索,而不能体现出机户们不守信用,排除C。13.下列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的是A.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7-B.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C.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资本主义是当时的潮流。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潮流;A项体现的是纺织业的发展情况,不符合题意;B项体现出雇佣劳动关系,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符合题意;C项说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不符合题意;D项说明商业发展的状况,不符合题意。点睛:首先要明确明清时期世界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然后从四个选项中找出符合“雇佣劳动关系”的即可。14.“这是一次国际贸易的巨大调整,是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亚平宁半岛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这一现象描述的是A.价格革命B.商业革命C.工业革命D.世界市场形成【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平宁半岛属于地中海沿岸,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属于大西洋沿岸,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的影响,即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B选项正确;价格革命指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升,材料未涉及,故A选项错误;工业革命没有材料所述的影响,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世界市场形成,故D选项错误。故选B。15.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举例说,在一个小扣针厂,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他们虽然很穷,必要的机械也很简陋,有人还要兼任不同操作,但只要勤勉工作,这十个人每日可完成多达48000个扣针。据此可知A.手工工场技艺严重落后-8-B.生产分工促进产业进步C.机器生产成为普遍现象D.工业革命催生自由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十个人每日可完成多达48000个扣针”反映了当时生产分工促进产业进步,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手工工场技艺严重落后,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机器生产成为普遍现象,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由主义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16.创办于1802年的著名杂志《爱丁堡评论》曾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A.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B.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答案】B【解析】材料“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穿梭更快的铁指”表明机器生产取代人工纺织,故B项正确;“1802年”表明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纺织业飞速发展,“速度更快”,故A项错误;“穿梭更快的铁指”,材料反映的是机器的高效,故C项错误;“穿梭更快的铁指”表明是纺织机,但材料未涉及蒸汽机,故D项错误。1
本文标题: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2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