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1.相传,周公作论六乐;《乐记》云:“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由此可见,周公制乐的主要意图在于()A.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B.严格贵族之间的等级秩序C.调和贵族与平民矛盾D.规范贵族之间的权力分配2.《史记》记载,禹死前禅位给伯益,后来伯益将天下让给了启。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却记载,启在禹死后立即讨伐伯益,夺取了天下。上述记载表明()A.对先秦史的研究应更注重实物史料B.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叙述更加客观C.两书相互印证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D.明辨史料的可信度是研究历史的前提3.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4.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A.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B.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C.打着“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D.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5.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6.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2-A.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B.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C.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D.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7.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雀射猴”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8.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9.考古学家在徽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年(1367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五年(1359年)徽州谢志高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当时()A.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B.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C.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D.契约守信机制已完善-3-10.下图表明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寒冷期,分别为:西周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气候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下结论合理的是()A.温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B.寒冷期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大分裂C.明清两朝的兴衰深受到当时气候的影响D.气候变化影响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11.“驿使图”(右图)为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墓葬壁画,该画绘于公元3世纪左右,画面是一个驿使头戴黑帽,身着短衫,一手持缰,一手拿“邮件”,驿使面部五官缺少嘴巴。对该文物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是研究西汉邮驿制度的第一手史料B.能够说明当时西北边境军情紧急C.其史料价值主要在于信息的完整性D.体现了真实而又写意的绘画手法12.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B.中央集权的加强C.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D.宗法制得到完善13.唐代前期,全国划分诸道,并设置黜陟、按察、采访使等官职,代表中央巡察地方考察官吏;玄宗后期,诸道采访使逐渐介入地方事务处理;安史之乱后与节度使合二而一。这表明唐朝A.监察区逐渐转化为地方行政区B.有效加强了各州与中央的联系C.监察职权独立,导致地方割据D.专注官吏监督,强化专制皇权14.《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15.宋代理学家试图在行为领域,而不仅是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强调符合儒学传统-4-的生活秩序,还试图抵制佛、道二教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据此可知,宋代理学()A.探寻格物致知和天人感应的明理方法B.促进了宇宙观与修养论的有机结合C.提出了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D.探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16.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17.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明清时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C.明清官员考核标准以德行为主D.明清时期的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18.顾炎武认为:“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据此,顾炎武强调的是()A.社会教化B.经世致用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政通人和19.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据此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②直接引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③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④严重侵犯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20.《海国图志》原本是为了打开中国人的眼睛,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命运,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A.对外开放的程度B.思想解放的尺度C.社会转型的难度D.政治改革的力度21.近代某条约规定,“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这一规定出自()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2.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A.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B.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5-心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23.下图漫画题为《探囊取物》,囊中装着中国各地的矿产资源,英、日、德、意、俄、奥、葡、法等国纷纷伸手探入囊内进行抢夺。该漫面主要反映出列强()A.在华划分势力范围B.加紧对华资本输出C.加强对清政府控制D.在中国抢占租借地24.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骥、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义,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这一现象共同说明()A.中央失去对地方有效控制B.国家权力出现“外(地方)重内(中央)轻”格局C.国家权力呈现“内(中央)外(地方)皆轻”格局D.地方督抚与外国侵略者日益勾结25.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A.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B.反映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C.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D.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26.以下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它们所代表的历史事件都()A.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朝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改变了本国社会性质D.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27.1912年3月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与颁行的。它既规定了总统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这表明该法()A.是当时各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B.旨在确保各政治派别和各阶层的利益C.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D.具有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6-28.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家,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一事件()A.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促成第一个民主革命纲领的诞生29.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符合了天赋人权的思想B.反映了民主革命的目标C.表达了国共合作的意愿D.宣扬了民主自由的观念30.1928年,布哈林(当时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在中共六大上说,中国的红军会“像一个肥胖的大肚子的女人,坐到某一个地方,便在那里大吃大嚼个精光”,甚至会把老百姓的“最后一个老母鸡吃了”。他认为,红军应该“分散到各个地方,经相当的时间,再转一个地方,到这个地方住一些时间,杀一杀土豪劣绅,吃一吃饭,喝一喝鸡汤,再到另一个地方,照样杀土豪吃鸡,过了相当时问再前进”。这表明()A.共产国际和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他要求重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重要性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31.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凡“八年抗涨”字样,全部改为“十四年抗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对抗战时间的正确纠正B.“八年抗战”的起点是九一八事变C.对全民抗战的充分肯定D.“十四年抗战”的
本文标题: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25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