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柴窝堡林场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三模试题(含解析)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柴窝堡林场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三模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150分钟,满分300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作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时,监考员将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含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都曾缔造过辉煌的文明,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三者在政治体制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下列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A.自然地理因素对古代政治文明的方向选择有重要影响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政治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C.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民主法制水平的高低D.主流思想取向决定政治文明的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造成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三者政治体制上的差异,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有关,选项A正确;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理条件影响经济政治发展的基本历史理论可以判断B、D错误。C项表述错误,影响民主法制水平高低的经济因素是经济与市场化水平。2.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2-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洪秀全受西方宗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人们都是上帝的“赤子”,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太平天国运动由初期的反孔到尊孔,是因为反孔、推行拜上帝教的思想遭到人们的反对,影响其政权,因此不得不调整,故A项正确。故选A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3.法国大革命初期一首流行歌谣唱道:“把高个儿截短,把矮个儿拉长……”这种呼声化为图景就成了图所示漫画,它表达的政治理念是A.平等B.自由C.人权D.博爱【答案】A【解析】结合题中材料“高个截短,矮个拉长”,要实现一样,每个人都平等的,所以答案选A。【考点定位】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4.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由“一边倒”转变为“一条线”战略。在这个战略上应团结的国家是A.与中国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B.与中国相邻近的新兴发展中国家C.与中国大致处于同一纬度的国家D.与中国有着共同遭遇的亚非国家【答案】C-3-【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难度中等。“一大片、一条线”时期是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一条线”是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的外面的国家(这就是一大片),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此时已经开始改变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来处理国际关系。故本题答案选C项。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70年代初的外交5.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以《戊戌政变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可知,康、梁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故本题选择A项;选项B不符合史实,戊戌变法的思想部分来源于西方,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康梁变法主要依靠光绪帝,排除;戊戌变法未发动群众,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主旨的解读,即改革中民众很重要,因此需要启发民智。6.罗马法规定,法定继承不得和遗嘱继承并用。凡是遗嘱有效时,就不使用法定继承。只有在死者生前没有立遗嘱,或者所立遗嘱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所立遗嘱上所指定的继承人已经先于立遗嘱的人死亡或拒绝继承时,才可按法定继承办理。这一规定A.带有一定的习惯法痕迹B.体现了遗嘱继承的优越性C.完善了遗产继承的制度-4-D.有效地维护了私有财产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对财产继承的规定有两种: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罗马法明确规定了各种情况下的该如何使用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这反映了罗马法完善了遗产继承的制度,故选C;AB对材料了解度错误;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7.下图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图示中的有效信息“直接投资”“依赖单一出口商品国家”。根据教材知识,不难从地图及图示文字说明中看出资本流动对经济全球化的重大影响。就选项而言,A项说法有误,入超不代表就“陷入困境”;B项“产生了决定性”说法绝对,故错误;C项仅是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原因之一;D项符合题意。-5-【点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开始;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规模殖民扩张,东方成为西方的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③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8.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答案】B【解析】1836年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还依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钦差大臣》里的情节反映的是小官吏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而备受巴结和奉承以至于行贿,这是沙俄腐朽的专制体制的产物,故选B;当时的俄国处于封建制时代,故A中的“资本主义政治”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剧作表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没有反映拜金主义,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以俄国著名戏剧家的作品入题,考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考生要具备一定的俄国时代特征知识才可以准确判断每个选项的正误,既要有时间概念,又要有对俄国历史的总体把握能力,体现了对考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9.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声明:“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包含美方这一声明内容的文件首先发表在A.北京B.上海C.香港D.纽约【答案】B-6-【解析】【详解】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北京是尼克松访华的第二站,故A项错误;香港和纽约不符合中美签署联合声明的地点,故C和D项错误。10.“很显然的,日本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构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材料应该是()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B.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答案】B【解析】【详解】“卢构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可知是与卢构桥事变或七七事变有关,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进而得出材料是分析日本为何在卢沟桥这里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故B项正确;材料是对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的分析,而非日军军事文件,排除A;材料未涉及正面战场,排除C;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此时日军尚未占领卢沟桥,因此不可能是对百团大战的说明,排除D。11.《清史编年》载:甲午年10月,英使欧格讷来津与李鸿章谈调停中日战争事。欧问:当如何和法?李答,惟先劝两国停战,再议朝鲜善后事宜。欧云:今要议和,非允赔兵费不可。李曰: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难依允!通过材料能判断出当时()A.英国调停推动《马关条约》签订B.英国力图压制日本C.英国建议牺牲朝鲜D.李鸿章拒绝了英使的议和条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今要议和……断难依允”“与其赔兵费,不如留此费以用兵,断难依允”等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李鸿章对英使-7-的议和条件持反对态度,据此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12.下图所示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A.世界政治全球化B.世界格局多极化C.“冷战”愈演愈烈D.大国控制力削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对比两幅欧洲政治版图可以发现,德国实现了统一,捷克斯洛伐克则分裂为两个国家,联系史实可知这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东剧变有关。A、B材料不能体现;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C项不正确;材料中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是苏联对东欧控制力削弱的体现,故选D。考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二、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题、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题、第1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8-——《世界史·近代史》(上卷)材料二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材料三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3
本文标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柴窝堡林场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三模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2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