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A部假期验收试题(一)(含解析)
-1-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A部假期验收试题(一)(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共60分)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宗法制的主要目的是()A.解决权利的继承问题B.强化中央政府权力C.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D.确保宗族内部稳定【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从材料中“立天子”“立诸侯”“立嫡子”和“不使诸侯疑”“不使大夫疑”“不使庶孽疑”可知宗法制明确了权力继承的标准,保证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D项正确。解决权力的继承问题不能全面反映宗法制的目的,故排除A项;宗法制无法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故排除B项;宗法制的目的并不是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故排除C项。2.《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嫡长子继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由此分析可知该制度反映的是分封制。故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2-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依靠人的品德和才能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是将考试、做官和读书相结合,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制度,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察举制和科举制都与任期无关,D项错误,符合题意。因此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科举制4.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3-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制和英国内阁最根本的区别:当时中国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英国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国家,明朝内阁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英国内阁则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行政机构,故D项正确;英国内阁制形成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A错误;明朝最高权力在皇帝手中,而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B错误;明朝的内阁长官称首辅,故C项错误。5.“君主近臣,代起朝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如果这种情形是说汉武帝时代的话,下列史实可以论证这一看法的A.三公决策,辅助皇帝B.推恩诸侯,维护统治C.攘夺相权,形成中朝D.设中书门下分割相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以三公决策辅政是秦时的三公九卿制,故A项不正确;B项中的推恩诸侯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干中“君主近臣”不符,故B项不正确;将相权分割,设立中书门下是北宋时期实行的限制相权的措施,故D项不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重用近臣,削弱相权,与题干符合,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名师点睛】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6.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傅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祜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A.参知政事B.中书省C.门下省-4-D.尚书省【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从材料信息来看,崔祐属于审议部门的官员,所述部门应当是门下省。故答案为C项。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A项;中书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D项。7.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立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选项政治家主要内容主要原则A梭伦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主权B克利斯提尼实行“陶片放逐法”司法独立C克利斯提尼设立五百人议事会轮番而治D伯利克里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民主监督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是指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因此不是追求司法公正,故B项对应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均能参与城邦政治,体现人民主权,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A;克里斯提尼时期设立五-5-百人议事会,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是抽签选举产生,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特点,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C;伯利克里时代,陪审法庭是雅典城邦法律的捍卫者、民主政治的保障,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体现了民主监督的特点,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两步:一是明确区分“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等人改革的内容,二是紧抓设问要求“对应关系错误的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8.“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讼争案件,它所调解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材料中的法律主要是指A.《十二铜表》B.《公民法》C.《万民法》D.《民法大全》【答案】C【解析】调解“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足以证明这一法律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公民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十二铜表》、《公民法》均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法大全》是罗马法成熟的标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9.《十二铜表法》规定:“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上述规定()A.适用于罗马帝国的各族人民B.解决了家庭财产纠纷C.掺杂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D.体现了平等的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所以A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提到解决家庭财产纠纷之类的内容,故排除B;题干中的内容规定的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且明显体现了追求平等的目标,故C错误,所以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6-10.古代希腊哲哲学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实际上表明苏格拉底A.反对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C.反对问政于民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答案】A【解析】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极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题干说明苏格拉底主张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要用专门的政治人才,实质上是批判直接民主制不注重公民参政素质,容易导致民主权利的滥用与误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是对题意的曲解或片面理解。点睛: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想说,治理国家需要懂得政治知识的人来做,做鞋需要懂得做鞋技能的人去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能做得更好,而据此可以看出,雅典的直接民主是把治理国家的事情教给了很多不懂相关知识的人,所以对治理国家不利。1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A.共和制B.联邦制C.分权制D.“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要求学生准确读懂材料,通过材料“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可以看出政府的权利高于任何一州得出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的联邦制。【详解】从材料中得知美国各州的权利受到国会的制约,规定各州不能行使的权利由联邦政-7-府行使,也就是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联邦政府高于各州,即联邦制原则,所以答案选B。A项C项和D项也符合1787年宪法原则,但是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故不选。【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大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12.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制约与平衡D.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使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在议会与国王之间实现了逆转。所以B项正确。A、C说法错误,D不符合材料。考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13.史学家钱乘旦说:“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根本原因是A.共和派与君主派势均力敌B.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C.革命使经济发展缓慢D.英国“光荣革命”的影响【答案】B【解析】-8-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依据题干“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是指通过了1875年宪法,一票共和,确立了共和政体。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增强,由此可知,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根本原因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14.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先后在英美等国家确立。下列关于其共同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议会政治,两院组成B.选举代表,间接参政C.权力制约,民主平等D.元首直选,但有任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德国国家元首是世袭,美国法国总统是选举,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C项三项均符合英美等国家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共同特点”是关键信息。15.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自身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清政府之所以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在于A.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C.议会制度之下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D.宪政之下皇帝仍掌握国家大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大臣出洋考察,对德国的君主权力不受任何限制最感兴趣,清末宪政仿照德国宪政实质实行君主专制,故选D。清政府不希望发展资本主义,不可能对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感兴趣,排除A;B说-9-法错误,宰相由皇帝任命,排除;封建统治者不可能让人民拥有权力,排除C。考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扩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年宪法。16.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示意图”,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A.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
本文标题: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A部假期验收试题(一)(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2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