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河南省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历史学家周一良说:“中国的祖先崇拜起源极早,古代人们祭祀求福的对象首先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祖先。”这在很多出土的对祖先的甲骨卜辞和铭文中也能得到证实。这里其实要证实的是A.礼乐制的萌芽B.宗法制的起源C.分封制的形成D.世袭制的来源【答案】B【解析】材料“古代人们祭祀求福的对象首先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祖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祭祀祖先和宗法制有关,故B项正确;A属于规范秩序制度,排除;C属于官位继承,排除;D是地方制度,排除。2.下图为西周统治示意图,这反映了A.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国家B.西周的分封扩展了疆域C.宗法制维系夏商周政治D.诸侯要派兵随天子作战【答案】B【解析】图示显示西周的统治范围不断扩大,主要是实行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故B正确;其他-2-选项信息不符合图片意思。3.《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表明礼乐制度A.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的准则,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感,强化等级观念,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A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而不是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排除B。礼乐制度是强化等级观念,排除C。题干强调礼乐制度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而不是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即可知道答案。4.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黄河附近筑堤自保,甚至还恶意将灾害引致邻国。战国时,赵国曾将黄河决堤以浸淹齐魏。这说明A.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B.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C.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D.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自为政,不仅导致战争,还破坏百姓生活,可见国家统一十分必要,故D正确;A中材料没有体现;B中没有论及威胁中央集权信息;C中没有提及分封制信息。5.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面对最高权力的巨大诱惑,朝堂之上的大臣朋党,后宫之中的妃嫔宦官外戚等,各有山头,各有所拥戴的皇子,各种利益集团自然便展开了博弈甚至厮杀,步步惊心。这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3-B.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君“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和“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现象,实质上都是君权至上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否认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况且A项也不是本质,排除。B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本质是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而不是宗法制混乱,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而是强调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排除D项。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等,紧扣设问要求“实质上”,结合君主专制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6.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可知该官职应该属于监察官员,按照秦朝的官制,只有御史大夫属于监察官员,负责监察百官,所以此官职应是御史大夫,故答案为C项。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A项;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排除B项;郡守为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项。7.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德才兼备B.家庭背景-4-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孝悌”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以德才为主,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对材料信息概况不准确,排除。8.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这表明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长官的权力被削弱,说明宰相权力被削弱,故C项正确。唐朝三省议事仍存在,到宋朝才名存实亡,排除A项。新设官职与三省并存,并非融入三省六部,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官僚制度成熟的表现之一,排除。9.宋、明朝经筵(御前讲席)是由士大夫教化皇帝,清代经筵则是当经筵宫讲毕,皇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门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这种变化反映了清代A.文人政治地位低下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儒家统治地位衰落D.君主权威扩至思想领域【答案】D【解析】“皇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门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的信息表明清代对于思想统治控制的严密,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主要是君主专制强化,故B错误;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并没有衰落,故C错误。-5-10.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A.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D.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答案】B【解析】据材料“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察,这些制度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都察院为三法司之一,都属于三司会审制的构成部分,故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没有提高,故A项错误;三司会审制主要是促进司法审判的公正,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三法司权力交叉,且三司会审属于司法方面,不是行政方面,故D项错误。故选B。11.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了决策机密B.强化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适应了军务需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措施,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不难发现“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直接由皇帝、军机处,不经过六部,毫无疑问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而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不是“寄信上谕”的作用,只是一个特征,排除;D项说法与“寄信上谕”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故选B。-6-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寄信上谕”1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下列选项中属于“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强化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D.思想控制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封建”是指古代中国的分封制,据此可知封建阶段指的是西周时期,当时我国的政治制度特点主要是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故选C;ABD均是题干中所提到的帝制阶段特征,故排除。13.亚里士多德讲道“……过于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就难以建立一个政体(不能知道当官的是什么人)。”这说明亚里士多德主张A.让少数人掌握民主权B.在政治上人人平等C.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D.平民有权监督官员【答案】C【解析】材料中“过于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说明亚里士多德不主张人口众多的城邦,显然赞同小国寡民的政体,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出民主的信息,故A错误;人人平等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D中监督官员材料没有体现。【点睛】影响古希腊文明的因素很多,如政治、经济、种族、地域等。地域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确切地说古希腊文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4.《十二铜表法》第8表第15条规定:凡以正式方式在窃贼家搜出赃物的,以现行盗窃罪论处。这表明罗马法强调的原则是A.判决以证据为准B.人道主义C.审判的程序严密D.轻罪重罚【答案】A-7-【解析】材料中“窃贼家搜出赃物”说明证据作为判决的依据,故A项正确;人道主义不是材料主旨,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证据,不是程序,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量刑,故D错误。15.最初仅罗马当地人有公民权,到共和国晚期,从北非、希腊、西亚等地迁居罗马的人也获得了公民权。作为对国家服务的奖赏,罗马公民权也被授予贡献卓著的外邦人。这说明A.罗马的征服得到了普遍欢迎B.公民权适合所有罗马居民C.罗马帝国统治基础逐步扩大D.罗马居民实现了权利平等【答案】C【解析】公民权本来是罗马公民特有的权力,随着罗马对外扩张,外邦人也具有了公民权,体现出罗马帝国统治基础的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A中普遍说法绝对;B中公民权只适合罗马公民;D中权利平等说法绝对。16.罗马法规定:诉讼当事人一方过了午时仍不到庭的,长官应即判到庭的一方胜诉。这说明在古代罗马A.诉讼双方存在不平等B.司法审判具有随意性C.注重维护法庭的权威D.审判程序有待于完善【答案】C【解析】“诉讼当事人一方过了午时仍不到庭的,长官应即判到庭的一方胜诉”体现出罗马法迅速审判的理念,诉讼当事人应按照法律规定时间内到庭,否则法律将判为败诉,体现出法律的权威,表明古代罗马注重维护法庭的权威,C正确;A材料表明诉讼当事人双方都应在规定时间内到庭,无法体现诉讼双方存在不平等,也无法体现随意性,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程序,排除D。1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两院议员除犯叛国罪、重罪以及扰乱治安罪外,在出席各院会议及往返各院途中,有不受逮捕之特权。”制定这一条款的目的是A.保护立法权力免于外界干预B.统计共和党、民主党的党员人数C.控制美国参众两院议员的犯罪行为D.推行针对议员的政治特权优待政策【答案】A-8-【解析】美国的国会负责立法权,材料中对于议员的专门保护,主要目的是防止立法权受到外界的干涉,故A正确;B不是材料体现主旨;这一措施不会控制议员的犯罪频率,故C错误;该措施的政治特权不是主要目的,故D错误。18.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可知体现的是制定1787年宪法和美国中央权力强化的意愿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美国革命的原则是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创立联邦政府并没有背离革命原则,A选项排除。保护个人自由属于美国革命原则的内容,C选项排除。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选项排除。19.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但关于财政法案应先在众议院提出并通过。此规定的意义在于A.消灭了
本文标题:河南省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2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