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浙江省丽水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试题
-1-浙江省丽水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全卷2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卷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答题前请仔细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军事协定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的所有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和德国作战。”这一军事协定的签订标志着A.三国协约的正式建立B.法德两国矛盾上升为世界最主要矛盾C.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D.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开始出现2.对下表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单位:百万吨)1914年8月1日1914年9月15日1917年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2216255015钢192116255816煤394331346355851340A.战争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B.协约国拥有更广阔的海外殖民地C.美国参战使协约国在军需品方面优势明显D.同盟国在战争中的消耗比协约国更为严重3.某条约规定:“俄国交出波兰、波罗的海沿岸诸省、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些地区蕴藏着俄国四分之三的铁和煤,它们还包括俄国的一半工厂和三分之一的产粮区。”以此为代价,俄国A.退出了帝国主义大战B.避免了首先卷入战争C.建立了新生苏维埃政权D.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4.1922年,美、英、日、法、意就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达成协议。该协议A.未限制潜水艇的规模和数量B.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C.消除了列强在海军军备方面的矛盾D.阻止了日本海军的扩张5.一战后,国联处理德国前殖民地的方法有:由某些先进国家“负地方行政之责”;先进国家可将它们作为本国领土的一部分,根据本国法律进行管理。这些方法体现国联盟约中的A.“维护和平”的原则B.民族自决原则C.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D.实行“集体安全”6.1932年张伯伦说:“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非但没有更加接近、增进友好的程度,反而还采取了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怖和威胁的态度。”这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2-A.根源于生产的相对过剩B.首先从工业领域开始C.引发了列强间的市场战D.使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7.1936年,就法国议会批准与苏联相互援助的协约,希特勒认为这是法国单方面违反将永不与德国作战的协议(除非是国际联盟的决议),宣称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德国在法国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德国借此A.退出国际联盟B.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C.吞并苏台德区D.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8.斯大林基于理查德·佐尔格的情报,能够确切知晓日本将要对美作战,不会用其在中国东北的军队进攻西伯利亚的苏联军队。因此斯大林于10月和11月从西伯利亚的部队拨派10个师、1000辆坦克和1000架飞机来增援。该“增援”的战役是A.斯摩棱斯克战役B.莫斯科战役C.斯大林格勒战役D.库尔斯克战役9.右图所示为秦代某一工程,相关其表述正确的是①有效地巩固了秦朝的北部边防②为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而修建③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举措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0.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A.提出“示存异方之教”B.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州C.以尺尊公主和亲吐蕃D.设鸿胪寺接待少数民族首领11.有学者将孔子的一生称为“追求礼乐的一生”,将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概括为“改变世界的一生”。下列项中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创办私学,形成独特教育思想B.主张维护奴隶制度C.著书立说,留下宝贵精神遗产D.强调“和而不同”12.华盛顿在告别辞中提到:“我们对待外国应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贸易关系时,应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我们真正的政策是避开与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联盟。”这一“政策”A.成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先导B.反映了华盛顿盲目自大C.旨在扩大美国的对外贸易D.终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3.拿破仑是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下列关于拿破仑的活动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指挥“三皇会战”②远征俄国③加冕称帝④颁布“大陆封锁令”A.①③②④B.①④②③C.③①④②D.④①③②14.《申报》是中国近代一份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商业性华文报,其中关于甘地的新闻在1922-1929年间仅有少量报道,但到了1930年出现了毫无预兆的井喷现象。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是甘地A.领导“文明不服从”运动B.被选为印度国大党主席C.领导“食盐进军”运动D.明确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15.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他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义无反顾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下列项属于马克思的革命活动有①领导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②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③领导和支持巴黎公社革命④领导“国际工人协会”的活动第9题图离漓江水车田溶江严关湘湘兴安水江-3-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6.列宁曾说:“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在此强调A.将全部企业收归国有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国有企业需采用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17.读右图,下列项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全国抗日战争的指挥中枢在①处B.遵义会议在②处召开C.秋收起义的进攻目标是③处D.长征前中共中央所在地位于④处18.“人”字形路线是詹天佑的创新设计,这一设计A.完全采用西方先进技术B.减少八达岭隧道的坡度C.解决了隧道的通风困难D.助推津沽段铺轨工程完工19.《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记载,某项科学成果“使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便一直被分离开来的天与地得以统一起来”。下列对该成果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B.鼓舞人类运用理性寻找社会运行法则C.适用于一切天体运动和宇宙中的所有物体D.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应用和验证20.1939年,爱因斯坦出于对人类命运的极大关注,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务必抢在法西斯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后来,当原子弹真的从潘多拉魔盒里跳出来后,爱因斯坦陷入了巨大的后悔与痛苦之中,自认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建议研制原子弹。他痛心地说:“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这主要反映爱因斯坦A.具有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B.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C.预见核战争到来的必然性D.参与了美国原子弹研制21.奥林匹亚遗址是古代希腊的宗教圣地和体育竞技中心,198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址符合下列《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有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②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特殊的见证③作为建筑物或建筑群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的某个重要阶段④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情况下容易变得损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右图所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处建筑群。其中的主建筑①由画家乔托设计②树立了罗马教廷的威信③完工于15世纪④是佛罗伦萨城最高建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3.某同学为研究世界的文化遗产,确定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主题材料A西斯廷小教堂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第22题图武昌第17题图3124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局部)南昌杭州南京上海东海广州日占-4-B罗马历史中心贝尔尼尼的镀金青铜华盖C圣彼得大教堂乔托的《小帆》D乌菲齐博物馆拉斐尔的《戴面纱的女人》24.最近公布的岳麓书院藏秦简“秦始皇禁湘山诏”中提到,秦始皇巡游湘山时,因喜爱湘山一带树木“野美”而将湘山列入禁苑,归属苍梧郡管辖。然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却记载了秦始皇“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这反映出A.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真实可靠B.越新的考古发现越接近历史的真相C.文献的记载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D.历史研究需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4分,共52分)25.大国政策极大地影响着国际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17世纪以来,从自身安全的角度出发,英国传统的欧洲政策……一般而言,英国维持大陆力量平衡的基本手段,是使大陆国家之间相互牵制,以抑制和削弱称霸者。——张新宇《简析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历史渊源》(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实施“传统的欧洲政策”的根本目的,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到一战前英国实施这一政策的表现。(5分)材料二1936年,德意法西斯帮助西班牙佛朗哥发动叛乱,英国政府宣布“中立”……这种做法中不难看出,它不仅在继续执行老政策,而且已经在这个政策中增添了不少色彩,实为一种“不干涉”的“干涉”,一种对德意法西斯姑息、妥协、退让、投降的方针。这种政策不仅出卖欧洲弱小国家的主权,而且迫使自己在失去战略优势的情况下,最终投入反德战争,使国家蒙受重大损失。——任霞《试析两次世界大战间英国对欧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英国“传统的欧洲政策”有何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5分)材料三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与苏联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共同应对“危险”的相关史实。(5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大国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3分)26.祖国统一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乱则声讨,治则抚绥……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摘编自《清圣祖实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他在位期间“万不得已而用兵”的表现。(6分)材料二1924年,孙中山指出:“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是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摘编自《孙中山全集》-5-(2)指出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6分)材料三“一国两制”构想发展大事记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会见海外朋友时首先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表示,中国将运用“一国两制”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对大陆和台湾如何实行“一国两制”政策作了较详细的阐述,通称“邓六条”。1984年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整编自必修一、选修四教材(3)根据上表及所学知识,分析“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并概括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历史意义。(8分)27.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雅典卫城复原图(1)根据材料一,指出建筑a
本文标题:浙江省丽水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3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