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1-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2分,总计60分)2018年7月27日夜晚至28日凌晨天空上演两大天象:某行星冲日和月全食。冲日现象,是指太阳、地球和行星连成一线,而地球位于太阳和行星中间。据此回答1~2题。1.该时段发生的两大天象涉及()A.一级天体系统B.两级天体系统C.三级天体系统D.四级天体系统2.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分别是()A.银河系、太阳系B.河外星系、地月系C.太阳系、地月系D.可观测宇宙、太阳系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之后,月球车“玉兔二号”开始在月面上巡视探测。下左图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右图为“月兔二号”留下的第一道痕迹影像图。完成下列各题。3.图中,嫦娥四号探测器经历高温考验的时段是()A.T1~T2时段B.T2~T3时段C.T3~T4时段D.T4~T1时段4.“月兔二号”留下的痕迹说明月面上存在着较厚的“月壤”(岩石风化物),影响“月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生物B.风力C.流水D.温度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其能量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多,太阳辐射强度愈大。读图回答5~6题。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分别是()-2-A.甲地、乙地B.乙地、丙地C.丙地、丁地D.甲地、丁地6.产生乙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A.海拔高B.晴朗天气C.天空多云D.位于阳坡2015年1月13日凌晨4时24分,太阳M处耀斑爆发,是2015年首个太阳活动(如图).完成7~8题。7.图示M处的太阳活动爆发于()A.太阳内部B.光球层C.色球层D.日冕层8.此太阳活动爆发对地球的可能影响是()A.地球沿海地带出现大潮B.扰乱大气层,造成有线通信中断C.轮船航行中指南针突然失灵D.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多彩的极光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题。9.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10.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11.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往往存在的地层是()A.前寒武纪地层B.古生代地层C.中生代地层D.新生代地层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2~13题。-3-12.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A.不断北移B.不断南移C.先北移后南移D.先南移后北移13.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3000年前极地冰盖面积最小B.宋代时期亚洲象分布最广C.明代时期全球最温暖D.清代时期全球降水最多14.地质学家常用地震波寻找矿产资源,从图中A处地震波波速变化信息看,此处最有可能储藏的矿产为()A.铁矿B.有色金属C.石油D.煤15.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左右,岩层的断裂处位于()A.地壳中B.上地幔中C.下地幔中D.地核中16.打超深钻井,钻穿地壳,直接“触摸”到地与地幔的边界,这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理想。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已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准备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一次大洋钻探。若地球科学家们能够一直掘进到地心,则依次钻探的是()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C.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D.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17~19题。-4-17.火山是地球内部炽热的融熔状态的岩浆等物质冲出地表面所形成的山,,这些岩浆主要分布在()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18.有关岩浆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19.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20~21题。20.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地球表面21.关于大气分层叙述正确的是()A.极光现象出现在平流层B.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C.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D.高层大气的极光可以反射无线电信号2017年4月20日晚,中国首单“太空快递”正式发出,两天后到达离地面380km的天宫二号。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2.关于大气各层的特点正确的是()A.大气质量约80%都在a层B.纬度越高a层层顶越高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5-C.b层是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增温D.高层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23.下列是“太空快递”升空新闻上部分网友的弹幕,没有道理的是()A.我晕,越来越缺氧B.经历了风吹雨打,前途晴空万里C.小哥不易啊,一阵冷一阵热地往上飞D.我要飞得更高,离地300千米去见我的彩虹妹妹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24.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25.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①B.②C.③D.④26.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因为()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小明暑假到威海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感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7.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A.热力环流形成原理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C.温室效应原理D.热胀冷缩原理28.此时,“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A.由西向东B.由东向西C.由北向南D.由南向北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单位:百帕)示意图,回答29-30题。29.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30.④处的风向为()A.西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6-二、综合题(共2小题,合计40分)31.某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模拟演示“热力环流”过程。实验开始前,学生观察到木盒中间悬挂的锡纸条没有明显的摆动,如图1所示。实验开始后,学生点燃蜡烛,并在、纸杯中放入冰块,逐渐观察到两张锡纸条有明显的摆动,如图2所示。多次重复实验,学生发现结果相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说明:①木盒②锡纸条1③锡纸条2④蜡烛⑤纸杯⑥透明水晶板(1)根据实验过程绘制与图2一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标出近地面气压的高低状况。(2)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引起热力环流,其中首先出现气流的-7-_______(垂直或水平)运动。(3)为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让锡纸条的摆动幅度更大,请提出你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原理迁移: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热力环流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3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ABCD(1)若D表示太阳内部A、B、C代表太阳大气。则A为层,B为层,C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的周期都是年。(2)若A、B、C、D表示地下沉积岩层,则岩石地质年代最古老的是。(3)若该图为地球内部圈层,A为地壳,C、D分别为外核和内核。则B为,B、C的分界为界面,当地震波由B传播到C时,横波。(4)若D表示地球表面A、B、C代表地球大气。则C为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B为层,风云等天气现象在层,A有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8-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期中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10BDADDCCCBC11-20ABACADBDAB21-30CADBBBACCB二、综合题31.答案:(14分)(1)(示意图2分,高低气压共2分,示意图错一个箭头不给分,高低气压错一个不给分,共4分,)(2)冷热不均(2分);垂直(2分)(3)增加蜡烛;增加冰块的数量;选择更轻薄的纸进行实验;缩小学具尺寸;增加学具的密封性等(任答一点即可,2分)(4)城郊热力环流;沿海地区海陆风;山区山谷风等(任答两点,每点2分,共4分)32.答案:(26分)(1)日冕(2分);色球(2分);黑子(2分);11(2分);(2)D(2分);(3)地幔(2分);古登堡(2分);消失(2分);(4)对流(2分);降低(2分);平流(2分);C(对流)(2分);电离(2分);
本文标题: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3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