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
-1-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本试卷包括卷Ⅰ和卷Ⅱ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卷Ⅰ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公孙弘擅长“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被汉武帝欣赏重用,成为史上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公孙弘最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传统C.武帝时期儒学定于一尊成为士人晋升之阶D.汉武帝宏图大略不拘一格选才3.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4.《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此记载体现了A.以民为本B.皇权至上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5.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6.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由此可见,在当时A.先秦儒学的教化作用备受质疑B.法家治国学说被统治者所摒弃C.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D.儒家学说成为王朝的正统思想-2-7.在修养论方面,明代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下列观点,与其相同的是A.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二程:灭私欲则天理明矣C.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D.张载: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8.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据此可知,朱熹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9.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A.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B.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C.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D.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10.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由此可见顾炎武A.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B.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C.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D.认识到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11.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时政治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类似西方的‘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感情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索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A.宋明时期的理学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C.启蒙运动的思想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12.嘉靖元年,政府对王阳明的著作不满,世宗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当时政府批判王阳明,可能因为王阳明心学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C.否定了封建纲常伦理D.主张提升人的主体地位13.欧阳修上书说:“京城今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面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3-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14.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15.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16.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A.魏源的《海国图志》B.张之洞的《劝学篇》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17.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同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这说明当时中国A.共和革命不可能成功B.只能实行君主立宪C.人民不支持革命D.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18.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1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20.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4-A.提升了向西方学习的水平B.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C.扩大了民主与科学的影响D.促使民众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1.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22.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23.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C.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24.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表明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优劣之分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C.历史发展主要是由历史巨人推动D.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25.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下方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入-5-A.《论人民民主专政》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C.《新民主主义论》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6.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讲话的意义在于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C.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27.据相关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特别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自然科学人员;同时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这种教育变革的主要目的A.与旧中国的教育彻底决裂B.为国家工业建设培养人才C.实现文理科系统均衡发展D.与苏联联合对抗资本主义28.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A.“百家争鸣”的方针B.百花齐放的方针C.文化革命的观点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9.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A.提倡民本B.强调理性C.呼唤仁爱D.倡导美德30.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理解表述最准确的是A.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B.雅典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C.城邦政治中王权和神权相结合D.神在雅典人心中的地位提高31.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6-强调的是A.知行合一的认识论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C.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32.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33.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希腊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大地震。此处的“创新”体现在A.否定了古代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B.将解放欲求注入人文主义复兴C.文学艺术作品与宗教的融会贯通D.借人文主义否定了宗教信仰自由34.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35.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A.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B.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D.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36.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B.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C.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D.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37.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
本文标题: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4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