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
-1-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场、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2.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选题1.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C.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春秋时期,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反映“牛耕”,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铁农具技术臻于成熟的标志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排除D;B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2.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A闭关锁国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2-隔绝,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重农抑商自战国以来的一种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政府鼓励和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C朝贡贸易自秦以来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外国朝贡与中外贸易相伴进行,中国人大量输出商品换取巨额税D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汉代走向成熟A.AB.BC.CD.D【答案】D【解析】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并不禁绝海外贸易,只在广州一处,设十三行进行贸易,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不仅仅针对百姓,排除B;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C项中的“唯一”说法错误,排除;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生产方式,汉代发明犁壁,牛耕推广,D正确。3.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的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构建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3-【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不难指出说明的是分封制,再结合所学,分封制有利于构建基于血缘的心理认同。故A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4.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A.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B.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C.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D.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答案】D【解析】官营手工业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润,而是为政府贵族生产消费品,故A错误;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大,因为其生产不计成本,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官府以及皇帝服务,故C错误;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故D正确。点睛:由材料中“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可以知道为官营手工业的特点。5.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B.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4-C.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D.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来看,官营经济退出某些领域,即由膨胀转向收敛。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6.宋朝初期出现临街设邸店侵街的现象,政府屡禁不止。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这说明宋代A.城市商业管理日益混乱B.城市商业经济发展迅速C.政府重视商业税的征收D.抑商政策被迫完全废除【答案】B【解析】城市商业管理日益混乱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临街设邸店侵街的现象,政府屡禁不止”“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反映了宋代商业经济繁荣,发展迅速,故B项正确;政府重视商业税的征收属于表象,没有反映宋代商业发展的实际,故C项错误;封建社会始终存在抑商政策,没有废除,只是宋代时期商业环境放松而已,故D项错误。7.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见,纸币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B.易致封建王朝通货膨胀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D.产生过程中注重其“防伪”功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5-的结果,不是“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故A项错误;如管理不当任何时候纸币都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材料未涉及,与“由此可见”不符,故B项错误;交子没有“取代金属货币”,故C项错误;“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注重“防伪”功能,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商业发展•货币发展8.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分析四个选项,A项描述的即是“重农抑商”。9.李鸿章曾就1876年《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这说明李鸿章A.认为中国应效仿西方开埠通商B.在为清政府的卖国行为辩护C.添开口岸对中国自强于事无补D.欲实现自强便不可添开口岸【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来看,说明李鸿章认为中国应效仿西方开埠通商,故答案为A项。李鸿章主张开埠通商,不是为清政府辩护,排除B项;李鸿章认为添开口岸不影响中国自强,排除C、D项。10.下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6-资本、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下列代表近代中国最先进经济成分的是A.A线B.B线C.C线D.D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先进的经济成分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根据图表可知,A项是自然经济,排除;B项是洋务资本,排除;C项是外国资本,排除;D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符合题意。1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荣氏企业发展的一些史料,来探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其中将时代环境与发展状况对应错误的同学是A.甲同学B.乙同学C.丙同学D.丁同学【答案】B【解析】甲同学所列举的时间是1900年,对应的时代背景正是甲午战后列强对话资本输出,所以甲同-7-学是正确的;乙同学所列举的时间是1915年,这个时期清政府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时代背景不应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而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丙同学所列出的时间是1917年,当时的背景正是抵制洋货,所以丙同学正确;丁同学列举的时间是1936年,对应的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所以丁同学正确。12.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A.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B.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D.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C项,依据时间信息“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C项正确。A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故B项错误。D项,民国二十五年是1936年,这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13.在1962年9月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长期不变;鼓励社员饲养家畜家禽;进行家庭手工业生产及副业生产;房前屋后的果树竹木,永远归社员所有。由此可以看出A.根本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B.党中央对农村政策作适当调整C.恢复发展自然经济D.在农村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答案】B【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此党中央对农村政策作适当调整,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曲折发展的十年14.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B.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D.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党的重大会议的有关内容。根据教材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等内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开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党的重大会议15.1985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被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首个破产的公有制企业,企业职工在工厂门口哭成一片,难以接受;而十年之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被宣告破产时,却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说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B.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成熟C.社会保障的完善减轻了改革的阻力D.市场经济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9-【答案】D【解析】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工人对于企业改制不理解,十年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职工变化说明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常理解和认知,D正确;A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影响,不符合题意;B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C中社会保障不是材料反映主旨的原因,排除。16.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中国()A.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B.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C.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和结合所
本文标题: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4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