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三进三同”民情调研分析报告
“三进三同”民情调研分析报告“三进三一”舆情调查分析报告简介:按照《县委印发〈关于在全县机关干部中开展密切联系群众“三项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委发〔2010〕31号)文件精神,我于2010年10月12日至18日到县妇联对口帮扶**镇**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以“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题的“三进三同”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我“三进三同”民情调研分析报告本文内容:按照《县委印发〈关于在全县机关干部中开展密切联系群众“三项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委发〔2010〕31号)文件精神,我于2010年10月12日至18日到县妇联对口帮扶**镇**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以“进基层、进农村、进农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题的“三进三同”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我住在村主任吴志英家,通过实地走访、召开院坝会、贫困慰问、相互交流等形式了解该村情况,以及在力所能及的情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次活动使我充分体验了基层群众生活,牢固树立了群众观点,受到了深刻教育。现将**村村情民意民情调研及相关思考与建议分析报告如下:一、**村基本情况平邑村离**镇街道3公立,幅员面积约7.5平方公里,**河、石岑公路横穿整村,均海拔387米,平均温度170C,年降雨量1500毫米,平水量充**,无霜期300天以上。该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有村民326户1594人,党员36人,贫困户数24户96人,有留守儿童30户36人,现有在家劳动力530人,人均纯收入3850元,2009年全村国民生产总产值183万元,粮食总产量119.8万斤。该村是一个边远贫困乡村,人才贫乏,基层组织建设薄弱,自然条件较差。近年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本村气候、地势以及人口结构特点,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大力发展金银花、土鸡、生猪等特色种养业,农民收入得到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在镇政府的扶持下,村道建设有较大起色,村级公路已达13公里,基本实现了各村民小组通公路;新修人畜饮水池24口,90%的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缓解了吃水难问题。大力开展农网改造,农民通电率达到100%。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平安村社建设井然有序。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村5个村民小组的走访调查,了解到该村群众生产生活方面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缓慢。2009年,该村全村国民生产总产值183万元,人均纯收入3850元。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主要靠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青壮年到外面打工挣钱,到远方打工的大概有200余人,主要集中在江**一代的沿海地区进工厂,每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在近处主要在**、****、**松涛等地打工的有50余人,他们被村民戏称为“敢死队”,主要是因为他们成群结队的骑着摩托早出晚归的出去做泥水工,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另一部分就是留在家里从事传统农业的老年人了,主要就种植一些稻谷、玉米、红薯、土豆等传统农业,收入自然微乎其微。二是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该村地处较为偏僻,自然、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村级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兴办村级公益事业缺少资金。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也无法筹集较多资金,对于众多需要兴办的公益事业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问题办成大事。目前,该村的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都比较简陋,公益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仅有一洗澡温泉免费对外开放。三是村民素质不够高。主要反映为部分村民文化水平偏低,劳动技能缺乏,缺少专业技术。多数农民缺乏对现代农业经济的认识,缺乏按照市场规律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的习惯。其次,民主政治观念不强,议事决策水平不高,自我意识膨胀,缺乏集体观念和长远观念,思想难统一。在“一事一议”过程中,一些公益事业“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一事一议”制度难执行。调查发现,一些村民对“两投”缺少积极性,没有报酬或报酬低就不愿意投工投劳。四是教育事业较落后。以前该村还有一所村级小学,但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几年前就解散了该小学,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到镇中心校和县二中读书。加之该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了65%以上,留守儿童数量大,也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儿童身心健康。四是贫困现象仍然突出。该村共有贫困户24户96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因病返穷,这部分人主要是因为生病的原因造成贫困的。二是缺乏劳动力致贫,这部分人主要是家庭缺乏主要的劳动力,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造成贫困的。三是赡养不到位致贫,主要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儿女不尽赡养义务造成他们贫困的。五是政策宣传力度小。由于该村缺少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村民很少集中开会宣传学习,农民对国家各项政策特别是当前很多惠农政策知悉度低,对惠农政策的落实产生影响,群众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同时,由于部分农民对政策理解不透,存在信访隐患。三、思考及建议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村级机构组织领导能力低下、干部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是各村共同的、突出的问题,必须及早解决。该村属典型的山地立体地区,高低山村错落分布,人口、气候、土壤等差异较大,因此必须立足本村本村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实际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绝不能搞一刀切。根据调查走访情况,现结合本村农村级经社会状况,就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提出如下建议。(一)加强村级阵地建设,提高村级机构组织领导能力。一是切实解决村干部选人用人问题。要按照“自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组织能力强、政治思想强”的“四强”标准选用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干部,注重培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年农民后备干部队伍,解决村干部素质低下和后继乏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经着手培养年轻干部,在本次村(居)两委换届的时候,重点物色了优秀苗子进行培养,争取通过2—3年的培养能够胜任村(居)两委的工作。二是加强村干部培训工作。加大投入,对村干部开展组织工作、业务工作、专业技术以及领导能力的培训,提高村干部带头作用和办事能力。今年来,村(居)两委正在筹备组织优秀的年轻后备干部到沿海发达城市考察学习,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以便更好发展本村经济。三是逐步解决村级机构工作条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解决村办公室、必要的办公设备和运转经费,保证村“两委”正常工作。目前,该村仅有两间一楼一底的村(居)两委办公室,条件非常简陋,为改善办公环境,两委干部正在多方筹资**办公大楼,确保有超市、卫生室等功能齐全。为村上开展各类会议、娱乐活动、老人休闲、留守儿童玩耍的提供阵地。四是建立健全村级管理制度体系。要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村委会组织法》的框架下,按照本村实际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要建立村民议事制度、重大村务决策制度、村财务制度、村干部考核制度等,逐步使村级工作依法办事,有章可循。目前,该村还没有形成条文的村规民约,我们正在积极指导他们结合本村的实际制定村规民约,用制度捞约束人,从而更有利于村(居)干部以后工作的开展。(二)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一是加强政策宣传。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切实担负起宣传工作责任,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办黑板报、定期召开群众会等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宣传教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农民群众关心的惠农政策。用村主任的话说“以前我们这里还通广播呢,现在反而不通广播了”,虽说现在有电视、电话等信息工具,但正真要符合村上实际的应该广播的功能更有效,只要是村上有学习、政策宣传等事情的时候,广播里一播,村民家家户户都知道了。二是早抓基础教育。镇政府应协调教育部门对农村小学进行合理布局,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村农孩子“就学远”、“教学差”的问题。**村里的5个组,离镇中心校、二中最近的有3公立,最远的平碧组就有6公立左右,孩子上下学特别不方便。所以,只有注重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村民文化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三是增强村民大局观念。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村民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集体观,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关系、个人利益与全村发展的关系、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利益关系,形成团结奋进的氛围。比如,该村促主任介绍,现在村里的一部分老人贫困户,就是因为他(她)们的子女不尽赡养义务造成在。在目前我国老年人的赡养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没有收入的老人(尤其是农村的老人)的养老主要还是靠子女的赡养。针对这个情况,我县今年正在抓紧做全民养老保险的工作,有望明年他(她)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四是规范村民自治行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减少各种矛盾冲突和纠纷,消除群众对干部的积怨和不满。比如在走访中发现,就有群众对某些干部不太满意,认为村干部在贫困户的评比中等问题上不太公开、公平。如果规范村民自治行为,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让大部分村民参与到村务中来,就更能和谐干群关系。(三)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集体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助推万元增收。为大力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现状,该村确定了“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集体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开展科普教育、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的致富技能,达到助推万元增收。一是发展蘑菇产业。该村已经有发展蘑菇产业的基础,目前已有村民自发的发展蘑菇产业,在蘑菇产业发展上投入成本低,收益快。我会利用妇女小额贷款、万元办的小额带款、返乡农民工小额贷款等途径,突破农村产业发展贷款难这个瓶颈,成立“蘑菇专业合作社”,通过大户带小户的模式,让想干事、会干事的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助推万元增收。二是发展金银花产业。**村的地理、气候条件很适合种植金银花,该村“两委”干部正在积极筹备建立500亩金银花基地,通过市场评估,金银花进入胜产期,按照2000元/亩利润计算,每户可增收3000元左右。三是抓好贫困母亲产业发展。我会抓住贫困母亲产业发展契机,在全村确定17户贫困母亲作为帮扶对象。给她们每年帮扶2000元资金发展产业,主要是发展大蒜种植、蔬菜种植、山羊养殖、生猪养殖、金银花种植、蘑菇种植等,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能够实现万元增收。四是抓好工业产业发展。该村目前根本没有工矿企业,为加快发展步伐,“两委”干部正在着手想方设法发展工业。主要思路有:一是由一个返乡农民工引进沿海一家电子厂成立分厂,投资50万元,可解决100人的劳动力就业;二是开采矿石产业,由于该村有丰富的矿石,为进行保护性的开采的前提下,必须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开采矿石,通过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带动该村的经济发展。五是注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开展科普教育、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的致富技能。只要有了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才能真正发展实现农村的大发张。(四)加大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切实改善山、水、田、林、路等方面的基础条件,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农网改造、农村公路、人畜饮水和人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级补助、社会筹集、农民投工投劳等方式,结合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逐项集中解决,力争一年办出一件事,一年有一个新变化,逐年改变基础条件。今年,我在“三进三同”期间,在了解到该村的交通不便得情况下,到县扶贫办协调了3万元资金修建了800米乡村道路,为他们解决出行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的产业发展。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兴办农村公益事业,是有效提高农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尽快实施“普惠式”农民养老保险,加大低保对象、五保户、伤残人员等的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调整教育布局,解决上学难问题;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改善农村卫生和环境;加强农村文化场所建设,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为基层农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总之,通过“三进三同”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基层组织和群众迫切需要科学指导,迫切需要各级党政部门深入了解村情民意,迫切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从本次走访了解到的一些群众困难和问题看,有些是自
本文标题:“三进三同”民情调研分析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46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