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第一中学(原怀德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管子·乘马第五》描述农业生产: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B.是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原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农业收益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2-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不是结果,故C项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都较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个体小农经济3.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美观精致,多用于官府文书。这反映了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答案】B【解析】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类型不同,作用也不同,说明当时造纸业地区特色比较明显,故B正确;材料说明是造纸业发展,不是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错误;材料中属于私营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故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地区特色,故D错误。4.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C.商人地位不断提高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反映了从商朝由“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到唐宋时期有了专门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故答案为A项。B项,中国古代奉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不是工商皆本思想,且不是材料主旨,排-3-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商人地位是否提高、海外贸易是否发达,排除。5.《清明上河图》中,酒店门首通常都悬挂着红栀子灯,虹桥附近有家脚店(小型酒馆),门口设置了一个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灯箱广告的出现反映了A.北宋家庭手工业技术的先进B.城市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已被打破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北宋时期酒店已广泛应用广告【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灯箱广告”说明夜间可以从事商业经营,反映了此时商业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家庭手工业,排除;C项,商业竞争不是材料体现的主要信息,排除;D项,“广泛应用广告”说法太绝对,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6.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据此可知,上述思想A.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B.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D.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的主张都体现出对商业的重视,和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违背,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等个体的主张,非整个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故A项错误。整个封建社会中国政府都坚持重农抑商-4-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由材料无法判断是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的“开始”,故排除C项。点睛:材料由四则具体的史实---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的主张构成,反应了中国传统社会对重农抑商的质疑。但是,这只是个案,不是整体性认识,注意区别个别和整体的关系。7.《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中提到,综合粗估结果,1570至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约占世界银产量的一半)。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A.彻底废止“海禁”政策B.拥有先进的手工业C.推行重商主义政策D.积极进行殖民扩张【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明末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此时中国并未废除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现象得益于中国对外贸易中大量输出产品(主要为精美的手工业产品),故B项正确;材料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的发达,但封建政府仍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明末中国未进行殖民扩张,故D项错误。点睛:“重商主义”是15至18世纪欧洲奉行的主要经济政策。8.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A.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B.—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C.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D.促进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可知,乾隆帝主张闭关锁国。根据所学可知,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导致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造成近代落-5-后挨打的局面,这是其深远影响。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这是当时的影响,但不是深远影响,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保护了小农经济,排除;D项,闭关锁国思想抑制了明清社会转型,排除。9.在哥伦布之前的航海活动,大多为沿着大海沿岸的短途航行,哥伦布西航之后,欧洲国家纷纷组成探险船队,去探知辽阔的海域。这一变化出现的背景是A.欧洲人传统观念的改变B.西欧人对外殖民的开展C.欧洲与世界联系的加强D.欧洲国家间的殖民争斗【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由短途航行到探知辽阔的海域,主要是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追求实现个人价值,故选A;西欧人对外殖民的开展在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C是影响而非背景,排除;D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10.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第二次工业革命【答案】A【解析】关键是要读懂材料。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各地的分工协作,同时西欧是制造业的中心;美洲当时只是提供自然资源。由此可见题目反映的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候的世界概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只有A项符合。11.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经济都发生了变化。由于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连通,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包括人种、商品、技术、观念,人们将这种变化称为“哥伦布大交换”,以此来纪念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这说明新航路开辟-6-A.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引发了“价格革命”C.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贸易联系加强了,各地区人种、观念、技术等方面都出现了频繁的交换,故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A项错误。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贸易的影响,没有涉及价格革命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体现出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而是对世界经济的影响,D项错误。12.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全球商品流通与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故A项错误;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与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与该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亚非拉美许多地区成为其原料产地,因而生产单一经济作物,形成单一经济,故D项正确。13.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B.工业革命的开展-7-C.“商业革命”的影响D.亚洲人口的膨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主要说“美洲”的“作物”传入“广大亚洲地区”,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故答案为C项。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中“明末以来”不符,排除;B项,明末大致是17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排除;D项,亚洲人口的膨胀不是“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而是“餐桌革命”的影响,排除。14.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说:“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50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19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表明了开始转化阶段周期长的原因,以后随着该原因的改善转化周期就越来越短,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表明随相关条件的改善,转化周期会逐步变短,故B项正确;先有“法拉第发现”即科学理论的突破,但“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与材料“旨在说明”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分析法拉第的发现“应用”的滞后,没有涉及法拉第的发现“源于”什么,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电力技术发展15.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8-国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D.战争破坏了基础
本文标题: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第一中学(原怀德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5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