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1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历史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这种思维模式可以使人在看问题时不太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绝对化,避免固执、僵化和教条主义。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中国人有时会以一种非常通达、宽容的态度来调和矛盾冲突。”最能体现这一思维模式的思想流派是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2.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要求,所以要通过法治和学习礼仪,使小人变为君子,使普通人变为圣人。据此可知,荀子A.思想超越了儒学范畴B.重视对民众的教化C.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D.反对盲目崇拜圣人3.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来,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A.秦国对西周文化和制度的坚守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C.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4.自汉高祖刘邦后,汉代皇帝谥号依次为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谥号中“孝”体现出A.嫡长子承袭的原则B.事亲事君伦理道德C.推行独尊儒术方略D.宽厚待民仁政表范5.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的理想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已发展完备。这表明A.纸张是最佳的书写材料B.汉字发展推动造纸术改进C.汉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D.科技为艺术发展创造条件6.朱熹认为“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因此他编著《童蒙须知》《论语训蒙口义》,教导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在朱熹的影响下,南宋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等,《三字经》更是家喻户晓。由此可知南宋时期A.理学塑造人的独立精神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C.理学思想世俗化生活化D.理学思想思辨化哲学化7.元世祖忽必烈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郭守敬等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意思是指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由此可知,《授时历》A.具有较强的实用性B.处于世界领先水平C.体现道家无为思想D.是民族融合的产物8.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黄宗羲主张“工商皆为本”,这些思想本质上反映了A.理学的官学化B.商品经济发展2C.西学东渐兴起D.儒学的哲学化9.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炉,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反映了A.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B.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C.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D.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10.在京剧中三国戏是经典之作,尤其是关羽戏更是家喻户晓,如《桃园结义》、《华容道》、《单刀会》等。通过关公戏,忠、义观念和忠君爱国思想得到普及。由此可见,戏曲A.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承担着教化社会的作用D.彰显市民普遍价值取向11.鸦片战争后,学界掀起了研究世界历史地理的热潮,涌现出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梁廷柟的《海国四说》等一批史著。这说明当时中国人A.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B.开始开眼看世界C.认识到中西的巨大差距D.关注西方科技发展12.近代有人写道:“中国之人震惊于格致(自然科学)之难,共推为泰西(欧美)绝学,而政事之书,则以吾中国所固有,无待于外求者。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材料中的观点A.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B.指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C.揭露了西方制度的缺陷D.认为中国政治制度非常完善13.晚清知识界对“President”(总统)一词的翻译中,最流行的音译是“伯理玺天德”,也大量存在“反求诸己”而将其意译为“首领”“大酋”“尚书”“民主”等不下几十种。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知识界崇洋之风盛行B.西学东渐走向深入C.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D.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14.康有为认为,“仁”是一种原动力,蕴于万物之中,它不仅包括人道,还包括人性的存在,其本质已经抹除了人为的政治差距以及导致人类分裂和不平等的社会阶层。据此可知,康有为A.借助儒学宣传平等思想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批判封建伦理道德15.“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孙中山的这一认识A.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B.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C.是对民族主义的新发展D.是国共合作实现的基础16.鲁迅在“五四”前后的杂文集《坟》中的文章,重在批判封建节烈观、家庭观、精神麻醉、奴隶根性等;1925年出版的《热风》的基本内容也是抨击国粹主义,扫荡愚昧迷信。据此可知,鲁迅的杂文A.蕴含民族独立的思想内涵B.注意对国民性进行深刻反思C.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体裁D.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17.1920年4月,陈望道翻译完成《共产党宣言》,出版后受到进步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应读者要求,同年9月又再版了印有马克思头像的蓝色封面本子1000册。除《共产党宣言》外,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重要著作也相继出版。这一现象的出现A.得益于五四运动的爆发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C.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D.说明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18.1927年8月,毛泽东在《湖南民众组织更需要武装》中提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由此可知,毛泽东A.坚持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B.最早提出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3C.意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D.萌发“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毛泽东的该主张A.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B.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C.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20.1985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该论断A.表明结伴不结盟成为国际社会共识B.源自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显著进步C.揭示了世界经济不平衡加剧的现象D.预见了东西方冷战行将终结的命运21.钱学森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推动建国初期科技进步的重要条件是A.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B.“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C.计划经济的资源整合能力D.工业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22.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教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促进了科技水平的提高C.奠定高校院系调整基础D.强化民众对国家的认同23.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此决定A.是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体现B.有利于“双百”方针贯彻执行C.方便了文学领域的统一领导D.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24.下表是1953-1959年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统计表,据此可知A.沿海是“大跃进”的重灾区B.内地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沿海地区C.工业重心实现了向内地的转移D.国家重视改变经济布局不合理状况25.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过程实行计划管理(如下图所示),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4A.获取国家工业化建设经济资源B.进一步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6.1982—1986年,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5个关于农村经济改革的“一号文件”(主要内容见下表),由此看出当时时间主要内容1982年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让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1983年放活农村工商业,农民获得了自主择业权1984年疏通流通渠道,农民获得了借助市场自由处置农产品的权利1985年取消了统购统销,农民的自主权进一步加大1986年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农民有了更健全的平等发展权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开始改变B.改革的关键是放权让利C.农村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D.统购统销增加农村活力27.下表为1978-1993年间我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表,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注:“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中国出口商品比重与世界出口商品平均比重的比值。比值大于1,表示国际竞争力具有优势;比值小于1,则表示竞争力相对较弱。A.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B.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28.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B.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29.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A.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日趋尖锐B.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的地位C.布雷顿森林体系已趋于瓦解D.西欧的联合冲击国际经济格局30.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合作,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5立。这些组织建立的主要背景是A.金砖国家崛起激励了发展中国家B.全球化开始波及第三世界C.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着经济旧秩序D.区域性经济组织成效显著31.下表为20世纪末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这反映出当时世界经济国家/集团总部数量国家/集团总部数量美国179瑞士11欧盟148中国10日本107澳大利亚7加拿大12巴西3韩国12其他11A.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B.区域集团化在曲折中加速发展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因素增多D.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最快32.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问题;在人类生产中也出现了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全球性问题。这表明A.世界形势动荡不安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人类需要全球治理D.经济全球化进程缓慢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孔子以个人身份整理文献的伟大实践,否定了“周礼”所规定的“非天子,不议礼,不制
本文标题: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5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