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请保持卡面整洁,不折叠,不破损。3.第II卷的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60分。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右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主要背景是毛笔、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③小篆曾经成为秦朝统一的官方文字④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D.推动决策权的转移4.《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旨在A.削弱门下省审议权B.减少决策失误C.完善中央监察制度D.集权于中书省5.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②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③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④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6.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2-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由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7.《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B.具有最高决策权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8.下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③处的历史事件是A.嬴政创立皇帝制度B.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9.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A.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B.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C.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D.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10.100多年以前,上海只是一个很小的渔村,在某一事件后的几十年里获得了畸形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最繁华的城市,这件事应是A.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B.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首先在上海产生与发展D.新中国成立后优先发展上海经济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进入南京,同时又预伏着太平天国的悲剧。……他们的论旨多保守小天堂于一隅之心,少经营八表以取天下之志。同小天堂相比,北京城成了非常遥远的东西。透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千百万小农保守安逸的小生产意识。……这一选择的结果,带来了太平天国事业的历史转折。”从材料来看,导致“太平天国悲剧”的主要原因是A.定都天京偏安一隅B.北京遥远,北伐军孤军深入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D.太平天国领导者沉溺于宗教12.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D.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13.莫里森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专电:“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忧心如焚。”莫里森报道的事件A.动摇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B.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崩溃14.陶菊隐在《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一书中提到“民国来了,总统来了,内阁来了……然后来的是皇帝”。材料反映了A.清政府灭亡已成定局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D.英雄人物创造历史-3-15.胡适在评述某一历史事件时说:“荒唐的中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该事件是A.辛亥革命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D.南昌起义16.“首先因为军事胜利而得利的不是革命本身,而是叛变了革命的人物。这种包含着成功的失败,同辛亥革命的结局非常相似。”材料评价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国民革命D.土地革命17.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回溯抗日战争的历史,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这一开端的确立是因为当时A.日本展开全面侵华B.中日之间正式宣战C.局部抗日战争打响D.国共实现合作抗日18.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一份《宣言》:“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此宣言所述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A.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B.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遭受重大损失C.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破裂危机19.1937年3月,国民政府提出将敌人拒止于长城以北平津以东,适时反攻东北,恢复已失之土地的方针,并分别以甲、乙两案,拟订了消极与积极的两种作战态势以及全面的备战部署。国民政府此举A.规划了对日防御战略的方针B.确立了对日消极抗战的构想C.完成了全面抗战的准备工作D.创造了全面抗战的有利条件20.2017年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80周年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珉,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意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是A.勿忘历史、珍爱和平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C.正视史实,历史不容改D.记住历史,记住仇恨21.1939年,国民政府战时新闻局明令:表示全国团体时绝对禁用“国共合作”“组织国防政府”“阵线”等字眼,“抗日联军”“统一战线”“联合战线”等词语应统一替换为“团结抗战”。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A.防止虚假信息动摇民心B.削弱中共的政治影响C.建立起高效的新闻体系D.维护国共合作的局面22.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D.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23.1944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B.有利于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D.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平性24.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之时,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已从1937年的3万多发展到121万。这-4-一变化A.决定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B.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C.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D.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25.1947年8月,中共中央连续致电陈毅粟裕,希望他们指挥华东野战军“兼程急进,不惜疲劳,不要休息,不要补充,立即渡河”,以尽速赶至鲁西南。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以战事紧要为由拒绝部队休整B.主张首先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山东C.敦促陈粟出兵减轻刘邓大军压力D.下定决心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26.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最能体现的是A.国家领土变化B.国家性质变化C.思想文化变化D.国际地位变化27.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来源于A.中共八大决议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28.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B.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结束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D.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得以体现29.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30.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3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时间政策名称1947年5月设立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3月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特区1997年7月设立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32.“在私有制消灭后,党内部分同志错误认为,民族资产阶级不存在了,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为此,党中央A.通过公私合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B.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C.制定1954年宪法确立政治协商制度D.将政协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3.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5-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A.倾向与中共和解B.希望台湾回归中国C.承认新中国地位D.坚持“一个中国”论34.近年以来,非洲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宣布与台湾断交;尼日利亚要求台湾地区驻尼机构迁出首都;柬埔寨首相在参加一场华人华侨春节活动时宣布,不论何时何地都禁止升起台湾“国旗”。上述情况表明A.国际社会全力促成中国统一B.台湾当局政策发生重大转变C.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一个中国D.两岸关系将有历史性的突破35.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当时中国政府A.参加日内瓦会议B.确立“一边倒”外交方针C.提出“求同存异”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6.中国有句俗话:“
本文标题: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5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