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1-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主张出自A.儒家B.道家C.法家D.佛教2.《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A.无为而治的思想B.外儒内法的观念C.尚贤非命的主张D.天人感应的学说3.唐朝延续秦汉时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的思想。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的作恶有关,因此在灾害发生后,皇帝必须修行政德,回应天谴。这反映了A.“黄老之学”根深叶B.“天人感应”思想制约皇权C.“敬天保民”思想出D.秦、汉、唐治国理念一脉相承4.王阳明在其著作中写道:“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B.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C.忽视了人的主观感受D.具有思想启蒙的时代价值5.清朝初期的思想家唐甄认为,宋明以来的学术文化风气是“守诗书之恒训,为无实之美言”。宋明理学家们所谓的“通经”,绝不是“于《易》观阴阳,于《书》观治法,于《诗》观美恶,于《春秋》观邪正,于《礼》观言行”。由此可知,唐甄思想的特征是A.“厚古薄今”B.“崇本抑末”C.“经世致用D.“以民为本”6.在近代欧洲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印刷术所起的促进作用是A.促进了地理大发现B.推动了文艺复兴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D.打败了骑士阶层-2-7.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统治,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为政以德”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8.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这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A.提出君权神授,强调尊君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C.继承德治主张,强调民本思想D.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9.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这位思想家曾有言A.工商皆本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循天下之公10.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材料反映顾的主要观点是A.程朱理学导致危机加深B.政治腐败加速明朝瓦解C.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D.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1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12.古代戏剧中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形象为人们树立了样,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还把是否忠君作为评价人忠奸的标准。这说明戏剧A.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B.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C.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D.成为了维护统治的工具13.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3-A.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B.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C.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D.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14.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15.古代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下列哪项发明使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学富五车”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16.汉武帝时代,司马迁采集了众多与黄帝相关的文献和传说资料,努力排除方士对黄帝的神仙化宣扬,将黄帝供奉为华夏各族的始祖,“大一统”的代表。北齐史家魏收,在《魏书》中将鲜卑族拓跋氏初祖认作黄帝之孙,又梳理出当时诸少数民族部落的汉化姓氏,将黄帝推广成北朝各族的共同祖先。这说明A.史书中的人物会留有史家生活时代的印记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没有确切的定论C.不同史书记载的人物共性即是其真实面貌D.史料掌握的多寡决定了史书中的人物形象17.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之物也。是少几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了心学A.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C.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18.朱熹云:“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该观点A.把人的德性培养放在首位-4-B.不重视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C.赞同王阳明的“致良知”说D.认为格物致知方可获取真理19.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观: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墨家主张义利并重,道家主张利义双弃,法家主张一断以法。这些不同的“义利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B.不同流派在社会巨变中的利益诉求不同C.平民教育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重焕光彩D.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结束国家分裂掌握政权20.武则天是史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21.下列发明家中,对中国古代印刷术贡献最大的是A.王祯B.毕升C.沈括D.郭守敬22.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被尊称为“火药王”,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下列关于古代“火药”的表述正确的是A.发明于原始狩猎过程中B.与古代炼制丹药实践有关C.北宋时期开始用于军事D.开启人类冷兵器战争时代23.汉字演变的脉络是: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B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C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D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行书24.下图是南宋赵孟苻的《墨兰图》。画中题-5-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抒怀,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该画属于A工笔画B花鸟画C山水画D文人画25.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2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B.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标志C.元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D.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27.以下摘录的文学语句与其文学体裁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汉赋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曲③“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唐诗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8.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B甲骨卜辞C《诗经》D《楚辞》29.下列属于元杂剧兴盛的原因的是-6-①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②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③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④固定演出场所“瓦肆”“勾栏”的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0.“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把这份恰如其分的评价给予了A.《水浒传》B.《西游记》C.《聊斋志异》D.《儒林外史》31.近代中国被喻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A.魏源B.林则徐C康有为D.梁启超32.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包括①林则徐②康有为③梁启超④孙中山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3.《海国图志》一书的核心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B.师夷长技以制夷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发展资本主义34.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A.改革内政,建设国家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C.学习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5.陈独秀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这两位“先生”指的是A民主和科学B.新道德和新文学C.美国和法国革命D.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36.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D.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7-37.下列描述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是:A、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B、提出新文学反对旧文学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提新倡文化反对旧文化38.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A.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B.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C.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D.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39.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所发表的文章不包括A《文学改良刍议》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D《庶民的胜利》40.五四运动后,在中国思想界形成强大潮流的是:A民主共和思想B民主科学思想C社会主义思想D马克思主义思想-8--9-二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三“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请回答:(1)据材料一,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主张。(6分)(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和认识论分别是什么?(2分)(3)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10-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
本文标题: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6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