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试题
-1-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C.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D.后者不利于统一,前者则不然2、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论述了古代王权的演变情况。他认为,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上述分析说明()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封建社会的君臣政治B.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C.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D.西周的君主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4、《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D.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5、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B.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6、《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A.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C.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D.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7、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撤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此记载反映了汉武帝推行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度D.推恩令8、元朝的行省制是后世“省制”的开端,在中国行政区划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下图所示地区未设置行省的是()-2-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9、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10、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面积,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当时管理这一地区的中央机构是A.中书省B.西藏行省C.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11、战国时期,燕昭王招揽人才,建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结果苏秦、邹衍.屈景等士纷至沓来,振兴了残破的国家。由此可见,战国时期()A.社会转型加速B.血缘政治受到冲击C.改革变法兴起D.士人势力掌控政权12、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君主专制13、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A.违背人伦礼仪B.不利于社会进步C.重视尊卑贵贱D.有利于凝聚宗族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15、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A.秦朝丞相B.汉朝刺史C.元朝御史台D.明朝提刑按察司16、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3-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17、“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材料中“严密的组织”所代指的制度是A.宗法制度B.分封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科举制度18、“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A.废分封,设郡县B.设立中朝和外朝C.实行三省六部制D.实行行省制度19、2016年3月2日,我国考古人员通过木椟、金器及一枚印章等随葬品,最终确认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主人的身份,就是此前一直在猜测却缺乏充足证据的的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因刘贺只做了27天皇帝而被赶下台并被封为海昏侯,故称“海昏侯汉废帝”)。这说明A.考古实物的发掘,是对史实的重要补充B.对于史实的研究,考古发掘是唯一手段C.历史研究过程中,考古手段最具权威性D.对于民间的传说,都需要借助考古证实20.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B.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C.其弊端日益突出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21、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反映出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秦王赢政的独断专行22、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23、有学者提出,中国地方政体自秦到清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其中的“省政阶段”主要是指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24、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2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建立统一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4-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开创皇帝制度26、据杨宽先生在《西周史》一书中的统计,西周初期占领当时黄河两岸的姬性贵族的重要封国共计有21个,分封与黄河以北地区的还有耿等8个以上的封国,分封于黄河以南地区的有应等6个以上的封国。西周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占领经济战略要地巩固西周统治B确保分封的主体是同族姬姓贵族C最大程度贯彻西周血缘分封原则D确保中央对黄河两岸的垂直管理27、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A.汉代内外朝制度B.唐代三省六部制C.元代行省制度D.明代的内阁制度28、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分化事权B.培植亲信C.频繁换相D.重视法治29、“设计这一制度有两重目的,第一是避免重蹈前代王朝将权力集中于一人的覆辙,第二是注重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力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国家的政策性失误。”这种制度是()A、郡县制B、推恩令C、三省六部制D、废丞相,内阁30、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法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C.皇权意识的增强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31.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正评议人物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南朝时期,中央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中正的品第成了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这一变化反映出A.世家大族完全垄断了中央的权力B.原选官标准被彻底废除C.中正官开始成为世家大族代言人D.中正官的权威日益下降32、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33.明代监察“组织之密、职权之广、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为民,所有家产被抄没。这说明()A.内阁在当时操控了监察系统B.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名存实亡C.当时内阁与监察机构权责不明D.专制下的监察效果取决于皇帝34.《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35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5-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二、非选择题。(共30分,答案写在答案纸相应位置)。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本文标题: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检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6245 .html